伏的组词

伏常见的组词有:伏手,伏龙观,伏鸡,伏尸,伏狮,伏膺,伏惟,伏法,伏景天,伏合,伏望,伏小,伏方,伏辰,伏波,伏猛,伏维尚飨,伏低,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帖,伏埋,伏羲氏,伏腊,伏匿,伏俟城,伏水,伏尸流血,伏首帖耳,伏乞,伏火

词语 解释
伏手 fú shǒu1.称手,顺手。
龙观 伏龙观 fú lóng guān/guàn1.古建筑名。在四川省灌县城西都江堰离堆北端。相传战国秦蜀郡守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龙,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立祠祭祀。北宋初改为伏龙观。现有殿宇三重,为清代重修。大殿内有李冰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伏鸡 fú jī1.孵卵的母鸡。 2.谓孵鸡卵。
伏尸 fú shī1.谓杀人致死。 2.尸体倒地。犹言死亡。 3.倒在地上的尸体。指死者。 4.伏在尸体上。
伏狮 fú shī1.指船头或船尾顶部的大横木。
伏膺 fú yīng1.服膺。伏,通"服"。谓倾心,钦慕。 2.服膺。伏,通"服"。指信服;归心。 3.服膺。伏,通"服"。谓从学,师事。
伏惟 fú wéi1.亦作"伏维"。 2.下对上的敬词。多用于奏疏或信函。谓念及,想到。 3.表示希望,愿望。
伏法 fú fǎ(犯人)被执行死刑:罪犯已于昨天~。
景天 伏景天 fú jǐng tiān1.即伏天。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伏合 fú hé/gě1.据《新五代史.李琪传》载,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合,是天子于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一说为前殿,见宋王溥《唐会要.大明宫》)。后因以"伏合"指朝臣俯伏合下向天子奏事。
伏望 fú wàng1.表希望的敬词。多用于下对上。
伏小 fú xiǎo1.甘愿处于低下的地位。
伏方 fú fāng1.北方。
伏辰 fú chén1.《左传.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孔颖达疏:"日月聚会为辰,星宿不见为伏……丙日将旦之时,龙尾之星伏在合辰之下。"本谓星宿隐伏在日月交会处。亦以指隐伏的星辰。
伏波 fú bō1.汉将军名号。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2.谓平息变乱。
伏猛 fú měng1.指老虎。
维尚飨 伏维尚飨 fú wéi shàng xiǎng旧时祭文中的套语。意思是恭敬地请你来吃。后用做死亡的戏谑说法。
伏低 fú dī1.屈服;顺从。
尸百万,流血千里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fú shī bǎi wàn,liú xuè qiān lǐ伏在地上的尸体有一百万,流出的血淌了一千里。形容死伤惨重。
伏帖 fú tiè/tiě/tiē①舒适:心里很~。也作伏贴。②同‘服帖’①。
伏埋 fú mái/mán1.埋伏。
羲氏 伏羲氏 fú xī shì也称“牺皇”、“包牺”。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人类。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人类开始渔猎畜牧生活的情况。又传说他还制作八卦。
伏腊 fú là/xī1.亦作"伏臈"。 2.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 3.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4.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伏匿 fú nì1.隐藏;躲藏。
俟城 伏俟城 fú sì/qí chéng1.古城名。故址在今青海省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隋大业五年于此置西海郡。
伏水 fú shuǐ1.指地下涌出的水。 2.泅水。
尸流血 伏尸流血 fú shī liú xuè伏尸:横尸在地。指人死亡。形容杀人众多。
首帖耳 伏首帖耳 fú shǒu tiē ěr伏:俯伏;帖:帖伏,顺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
伏乞 fú qǐ1.向尊者恳求。伏,敬词。
伏火 fú huǒ1.农历六月黄昏大火(古星名,即心宿二)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后逐渐向西退伏,古谓"伏火"。 2.道家炼丹,调低炉火的温度谓"伏火"。

伏的二字词语

伏的三字词语

龙观 景天 羲氏 俟城 特加 天儿 槽水 击战 特计

伏的四字成语

维尚飨 尸流血 首帖耳 阁受读 节死谊 虎降龙 贴贴 节死义 帖帖

其他字的组词

㐎组词 礼组词 似组词 该组词 觅组词 盅组词 袖组词 绪组词 就组词 搜组词 稿组词 趱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