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的组词
伏常见的组词有:伏苓芝,伏豹,伏案,伏轼,伏寇,伏药,伏特计,伏牛山,伏猛,伏兵,伏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莽,伏戏,伏毒,伏处枥下,伏尸流血,伏龙观,伏方,伏龙,伏刃,伏魄,伏从,伏引,伏锧,伏辨,伏日,伏法受诛,伏惟,伏地扣子
词语 | 解释 |
---|---|
伏苓芝 | 伏苓芝 fú líng zhī1.唐代书法家李邕伪托的刻工名字。 |
伏豹 | 伏豹 fú bào1.唐代称官吏遇节假日留署值班为"伏豹"。 |
伏案 | 伏案 fú àn上身靠在桌子上(读书、写字):~写作。 |
伏轼 | 伏轼 fú shì1.亦作"伏式"。 2.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车。 |
伏寇 | 伏寇 fú kòu1.暗藏的仇敌。 |
伏药 | 伏药 fú yào1.埋伏着的炸药。 |
伏特计 | 伏特计 fú tè jì测量电路中两点间电压的仪器。也叫电压表或电压计。 |
伏牛山 | 伏牛山 fú niú shān1. 河南省西部山脉,为秦岭东段支脉,西北—东南走向,长400公里,为淮河、汉水分水岭。主峰老君山高2192米。 |
伏猛 | 伏猛 fú měng1.指老虎。 |
伏兵 | 伏兵 fú bīng埋伏下来伺机攻击敌人的军队。 |
伏枥 | 伏枥 fú lì1.亦作"伏历"。 2.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 3.喻指养育。 4.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 5.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fú shī bǎi wàn,liú xuè qiān lǐ伏在地上的尸体有一百万,流出的血淌了一千里。形容死伤惨重。 |
伏莽 | 伏莽 fú mǎng1.《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
伏戏 | 伏戏 fú xì/hū1.见"伏羲"。 |
伏毒 | 伏毒 fú dú/dài1.服毒,吃毒药自杀。 |
伏处枥下 | 伏处枥下 fú chǔ lì xià枥:马房。象老马一样,一辈子都困守在马房里,见闻不广。 |
伏尸流血 | 伏尸流血 fú shī liú xuè伏尸:横尸在地。指人死亡。形容杀人众多。 |
伏龙观 | 伏龙观 fú lóng guān/guàn1.古建筑名。在四川省灌县城西都江堰离堆北端。相传战国秦蜀郡守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龙,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立祠祭祀。北宋初改为伏龙观。现有殿宇三重,为清代重修。大殿内有李冰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
伏方 | 伏方 fú fāng1.北方。 |
伏龙 | 伏龙 fú lóng1.潜伏着的龙。比喻隐居待时的贤者。 2.指灶神。 3.阴阳家的禁忌日之一。 |
伏刃 | 伏刃 fú rèn1.用刀剑自杀。 |
伏魄 | 伏魄 fú pò1.古代迷信,谓人始死时魂魄离体未久,可持死者之衣升屋,北面三呼,招其魂魄归体,称为"伏魄"。伏,通"复"。 2.指死而复苏。 |
伏从 | 伏从 fú cóng/zòng1.服从。 |
伏引 | 伏引 fú yǐn1.谓服罪,认罪。 |
伏锧 | 伏锧 fú zhì1.亦作"伏质"。 2.古代有腰斩的死刑,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锧"。质,通"锧",砧。亦泛指被处死。 |
伏辨 | 伏辨 fú biàn1.见"伏辩"。 |
伏日 | 伏日 fú rì又称“伏天”。节令名称。始于每年7月中旬,止于8月中旬。伏日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朗少雨,月平均气温可达28~29°c,最高气温可达38~40°c。此时有些地区常发生伏旱。 |
伏法受诛 | 伏法受诛 fú fǎ shòu zhū伏法: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诛:杀死。犯法被杀。 |
伏惟 | 伏惟 fú wéi1.亦作"伏维"。 2.下对上的敬词。多用于奏疏或信函。谓念及,想到。 3.表示希望,愿望。 |
伏地扣子 | 伏地扣子 fú dì/de kòu zǐ1.谓圈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