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枥的拼音、解释、组词
伏枥的简介:
fú lì
1.亦作"伏历"。 2.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 3.喻指养育。 4.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 5.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1.亦作"伏历"。 2.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 3.喻指养育。 4.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 5.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枥,马槽。伏枥指马被关在马房中或指驯养的马。亦用以比喻英雄无用武之地。汉.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宋.陆游〈松骥行〉:「骥行千里亦可得?垂首伏枥终自伤。」
2. 比喻退藏无所作为的人。
《伏枥》这个词语出自于古代文学作品,具体是指马在槽边低伏休息的状态。通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处于垂暮之年、晚年或者晚年归隐的情况。
详细解释
- 伏:俯身,指马低下身体。
- 枥(lì):古代拴马的木架,也作“廐”,即马棚中的架子。在古汉语中,“枥”可以引申为马槽或者养马之处的意思。
造句
- 人生如驹过隙,晚年归隐山林,伏枥而安,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
- 马老病衰,只能每日伏枥,不再驰骋疆场,但它的精神依然不减当年。
- 在他辞官归隐之后,便常常在庭院中垂钓,偶尔也伏枥观鸟,享受着晚年的宁静生活。
- 看到这些退休的老人悠闲地散步、打太极或伏枥闲聊,我感到他们的人生是何其丰富多彩。
- 作者晚年回到故乡,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就像那匹马一样,伏枥养老,静享余晖。
通过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伏枥》不仅描述了动物的状态,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或事物处于某个特定阶段的宁静与安详。
分词解释
伏
fú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