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钺的拼音、解释、组词

伏钺的简介:

fú yuè
1.被处死。钺,古代兵器,形似板斧而大。

  • AI解释

词语“伏钺”在古代汉语中是较为特殊的,它的含义和用法相对较少见。从字面来看,“伏”通常表示“屈身、俯身”,“钺”是一种古代兵器或象征权力的仪仗工具,类似于斧头,但在使用时更为庄重和威严。因此,“伏钺”可以理解为在钺这种权杖面前卑躬屈膝或者恭敬的样子。

根据《辞海》等权威辞书记载,“伏钺”一词多用于表示臣子对君主或高官的敬畏态度或是古代祭祀、朝会中的礼仪行为,表达的是臣服和尊敬之意。由于其较为特殊的用法,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历史术语或者文学修辞来使用。

以下是五个含有“伏钺”的造句示例:

  1. 在古代皇帝登基的仪式上,文武百官纷纷匍匐于地,伏钺效忠。
  2. 为了表示对先祖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他率领族人祭天礼地、伏钺叩首。
  3. 这是一把象征最高权力的钺剑,在古战场的胜利者手中才会被使用,而臣子只能匍匐在地,伏钺致敬。
  4. 诗人借“伏钺”这一形象生动的画面来描绘古代将士对君主忠诚不渝的精神风貌。
  5. 在这场关于历史文化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探讨了不同朝代中“伏钺”这一礼仪背后的深层含义及其演变过程。

请注意,在现代汉语中,“伏钺”的用法相对较为少见,上述句子主要是基于其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进行的创作。

分词解释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