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路的拼音、解释、组词

伏路的简介:

fú lù
1.暗道,隐秘的通路。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埋伏在路旁探听消息或打劫行人。《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听得林子外脚步响,只道是姚旺伏路报信。」

《伏路》在古代军事和文言文中,常用来描述一种特殊的战术或行为方式。它指的是士兵或侦察兵埋伏在路上,负责监视敌情、传递信息或进行预先布置等任务。这种做法通常用于情报收集或者是在敌人行进的必经之路上设置障碍,以拖延敌人的进攻速度或提前采取行动。

详细解释:

  • :在本句中意为隐蔽、隐藏。
  • :指道路、行军路线。

5个造句:

  1. 唐朝将领李靖曾下令部队在通往敌军大营的必经之路上伏路,以便提前获取情报。
  2. 在古代战争中,伏路士兵不仅需要隐蔽行动,还要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以确保指挥官能及时做出决策。
  3. 诸葛亮布下伏路之计,成功截获了魏国的重要情报,为蜀汉赢得了主动权。
  4. 这次任务要求小队成员在敌方巡逻的路上埋伏,以便观察他们的行动规律,并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袭击。
  5. 在侦察兵执行的任务中,伏路是一项重要的技巧,它可以帮助军事单位提前获得敌人的动态信息。

以上是对《伏路》的解释及造句。请注意,在不同的语境下,《伏路》的具体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解释和例句主要依据古代军事用途进行理解。

分词解释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

1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公~。水~。陆~。~途。~程。~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相逢。2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生~。出~。~子。~数(shù)。3 方面,地区:外~货。各~人马。4 种类:一~货色。5 大,正:“厥声载~”。~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6 车:筚~。乘~。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