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死的拼音、解释、组词

伏死的简介:

fú sǐ
1.甘愿舍弃生命。 2.退隐而死。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舍弃性命。《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争。」《梁书.卷一四.列传.江淹》:「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信而见疑,贞而为戮,是以壮夫义士伏死而不顾者,此也。」

2. 退隐而穷死。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诱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伏死》这个词并非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在正式文本中通常不会使用。但是根据“伏”和“死”的字面意义来看,“伏”常用来表示屈服、投降等意思;而“死”可以指死亡、结束、停止等含义。结合这两者,我们可以尝试推测它可能表达的是某种极为悲痛或绝望的投降或者自我牺牲的状态。

详细解释:

  • :在古代文学中,“伏”常用来描述一种屈服的姿态,如臣子向君主行礼时的姿势。
  • :这个词含义广泛,可以指生命的终止,也可以表示停止、结束等。

因此,《伏死》可能被解读为一种极度悲痛或者绝望下的自我牺牲或投降的行为。它并非正式词语,仅是基于字面意义的一种解释和猜测。

造句:

  1. 他在绝境中选择了《伏死》,为了战友的安危,他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 面对强敌,他只能屈膝而下,以一种《伏死》的态度接受了失败的命运。
  3. 虽然面临死亡,《伏死》是他最后的选择,因为他深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4. 在那场战役中,勇士们选择了《伏死》,誓与敌人同归于尽,只为保家卫国。
  5. 当希望之火熄灭时,他选择了《伏死》,以这种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请注意,《伏死》并非一个真正的词语或成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应避免使用此类词汇以免引起混淆或误解。

分词解释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

1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亡。~讯。~刑。~囚。~棋。~地。生离~别。~有余辜。2 不顾生命:~志(牺牲生命的决心)。~士(敢死的武士)。~战。3 固执,坚持到底:~心塌地。~卖力气。4 无知觉:睡得~。5 不活动,不灵活:~结。~理。~板。6 不通达:~胡同。~路一条。7 过时,失去作用:~文字。8 极,甚: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