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猎侍郎的拼音、解释、组词

伏猎侍郎的简介:

fú liè shì láng/làng
1.指唐户部侍郎萧炅。因其曾将"伏腊"读为"伏猎",故被讥为"伏猎侍郎"。《旧唐书.严挺之传》:"客次有《礼记》﹐萧炅读之曰:'蒸尝伏猎。'炅早从官﹐无学术﹐不识'伏腊'之意﹐误读之。挺之戏问﹐炅对如初。挺之白九龄曰:'省中岂有伏猎侍郎?'"《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佑三年》:"昔唐省中有'伏猎侍郎'﹐为严挺之所讥而罢。"后世以"伏猎侍郎"泛指不学无术的人。

  • AI解释

词语“伏猎侍郎”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从字面上拆分来看,“伏猎”可能指的是与打猎有关的一种行为或策略,“侍郎”则是古代官职名称。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来推测,这个词可能是描述某位官员因为某些原因需要参与或监督狩猎活动的情况。

不过,在标准的《汉语词典》中,并未收录“伏猎侍郎”这一词语,因此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或是文学创作中的特有词汇。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框架进行扩展,“伏猎侍郎”的具体含义可能类似于“负责监管或执行某种特殊打猎任务的官员”。

为了给出更符合历史背景和古代汉语特点的例子,我们可能会将这个复合词拆解为两个部分来解释:

  1. 伏猎:在某些朝代,君主或者贵族会组织大规模的狩猎活动,而参与此类活动的人士可能需要采取某种策略或姿势以确保狩猎顺利进行。比如,古代文献中常提到的“布阵”一词,在打猎时也可理解为布置陷阱、埋伏等。
  2. 侍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通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或参与特定事务。

因此,“伏猎侍郎”的意义可以被理解为某种特殊场合下执行狩猎任务的官员角色。为了提供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造句示例:

  1. 《唐书》记载:“……命伏猎侍郎李景云前往山中布阵。”
  2. “在那一次皇家的大型伏猎活动中,他被任命为唯一的伏猎侍郎,负责所有安排与协调工作。”
  3. 伏猎侍郎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才能确保狩猎活动既高效又安全。”
  4. “尽管身为伏猎侍郎,但他在执行任务时表现出极大的谨慎和专业精神,赢得了皇帝的赞誉。”
  5. “这次特殊的伏猎任务由新任命的伏猎侍郎张明全权负责,他不负众望地出色完成了使命。”

请注意这些句子是为了说明该词汇可能的应用场景而创作的,并非出自实际文献记载。

分词解释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

liè

1 打猎;捕捉禽兽:狩~。渔~。~捕。~取。~人。~户。~狗。~枪。2 搜寻;物色:~奇。

shì

伺候,在旁边陪着:服~。~立。~者(侍奉左右的人)。~从。~读(给帝王讲学的人)。~坐。~役(仆人)。

láng,làng

1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才女貌。2 对某种人的称呼:货~。女~。3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君。4 封建时代的官名:~中(①古官名;②中医医生)。侍~。员外~。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