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的组词
苏常见的组词有:苏打饼干,苏坐,苏辙(1039-1112),苏杭,苏洵(1009-1066),苏叔阳(1938- ),苏兆征(1885-1929),苏白,苏门四学士,苏援,苏州码子,苏幕遮,苏维埃,苏门啸,苏舜钦(1008-1049),苏合,苏小妹,苏麻,苏州弹词,苏莫遮,苏黎世,苏涂,苏方,苏梅,苏摩遮,苏生,苏拉,苏伊士运河,苏区,苏台德事件
词语 | 解释 |
---|---|
苏打饼干 | 苏打饼干 sū/sù dǎ/dá bǐng gān/gàn1. 一种由苏打发粉与酸牛奶或酪乳发涨面粉而做成的饼干。 |
苏坐 | 苏坐 sū/sù zuò1.东西相向而坐,平坐。有互不拘束之意。苏,通"傃"。相向。 |
苏辙(1039-1112) | 苏辙(1039-1112) sū/sù zhé (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年间进士。官至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后被贬,晚年定居颍川,号颍滨遗老。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有《栾城集》。 |
苏杭 | 苏杭 sū/sù háng1.苏州﹑杭州的并称。 |
苏洵(1009-1066) | 苏洵(1009-1066) sū/sù xún (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作品多为政论文,有《六国论》等名篇。有《嘉集》。 |
苏叔阳(1938- ) | 苏叔阳(1938- ) sū shū yáng (1938- )作家。河北保定人。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起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著有话剧剧本《丹心谱》,电影剧本《春雨潇潇》、《夕照街》,传记《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长篇小说《故土》等。 |
苏兆征(1885-1929) | 苏兆征(1885-1929) sū zhào zhēng (1885-1929)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广东香山(今中山)人。长期当海员。早年加入同盟会。1922年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被推为罢工委员会委员长。1926年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因积劳成疾,在上海病逝。 |
苏白 | 苏白 sū/sù bái1.苏州话。 2.昆曲中用苏州话说的道白。如昆曲《十五贯》中娄阿鼠的道白,即苏白。 3.苏轼和白居易的并称。 |
苏门四学士 | 苏门四学士 sū/sù mén sì xué shì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游学于苏轼门下。黄庭坚诗歌、书法与苏轼齐名;秦观以词闻名。 |
苏援 | 苏援 sū/sù yuán1.探索,辨析。 |
苏州码子 | 苏州码子 sū/sù zhōu mǎ zǐ1.原为苏州人表示数目的符号,后通行于全国。从一到十依次写做〡﹑〢﹑〣﹑〤﹑〥﹑亠﹑〧﹑〨﹑〩﹑。用于旧式帐簿,也叫草码。 |
苏幕遮 | 苏幕遮 sū/sù mù zhē1.见"苏莫遮"。 |
苏维埃 | 苏维埃 sū wéi āi1.原苏联中央和地方各级的国家权力机关。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叫“苏维埃”。 |
苏门啸 | 苏门啸 sū/sù mén xiào1.《晋书.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后以"苏门啸"指嘨咏。亦比喻高士的情趣。 |
苏舜钦(1008-1049) | 苏舜钦(1008-1049) sū/sù shùn qīn (1008-1049)北宋诗人。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景年间进士。做过县令等小官,后任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被诬革职,隐居苏州沧浪亭以终。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重要作家。有《沧浪亭记》等名篇。有《苏学士文集》。 |
苏合 | 苏合 sū/sù hé/gě1.即苏合香。 |
苏小妹 | 苏小妹 sū/sù xiǎo mèi1.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洵之女,苏轼之妹,精通诗文。与秦少游结婚之夜,故意以诗歌﹑联句考少游,少游大窘,后得东坡暗中相助,始得完卷。民间便将"苏小妹"作为才女的典型。此人物为小说传奇所虚构。参阅清翟灏《通俗编.故事》﹑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 |
苏麻 | 苏麻 sū/sù má1.竹之一种。 2.油料作物名。 3.(肢体)酥软发麻。苏,用同"酥"。 |
苏州弹词 | 苏州弹词 sū/sù zhōu dàn/tán cí曲艺曲种。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部分地区。形成于江苏苏州。用苏州方言说唱。清代乾隆年间已经流行。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上注意模拟人物的“起脚色”。传统书目都为长篇,以才子佳人和公案题材为主。 |
苏莫遮 | 苏莫遮 sū/sù mò/mù zhē1.亦作"苏摩遮"。亦作"苏幕遮"。亦作"苏幕遮"。 2.本为我国少数民族乐舞,亦指乐曲。唐代自龟兹传入。 3.用作词牌名,如唐吕岩《苏幙遮》(天不高)﹑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等。又因宋周邦彦《苏幕遮》词有"鬓云松"之句,故亦名《鬓云松令》。 |
苏黎世 | 苏黎世 sū/sù lí shì瑞士最大城市。人口约36.7万(1983年)。工业以机器制造、出版印刷等为主。工商业发达,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重要陆空交通枢纽。有苏黎世大学和联邦工艺学院,爱因斯坦曾在这两所院校任教。 |
苏涂 | 苏涂 sū/sù tú1.古代马韩国中所设置的含有神道色彩的特殊区域。诸逃亡者至其中即可得到庇护。 |
苏方 | 苏方 sū/sù fāng1.即苏枋。 |
苏梅 | 苏梅 sū/sù méi1.北宋诗人苏舜钦与梅尧臣的并称。 |
苏摩遮 | 苏摩遮 sū/sù mó/mā zhē1.见"苏莫遮"。 |
苏生 | 苏生 sū/sù shēng1.苏生;新生。 |
苏拉 | 苏拉 sū/sù lā/lá1.满语。清代内廷机构中担任勤务的人。 |
苏伊士运河 | 苏伊士运河 sū/sù yī shì yùn hé重要的国际通航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在埃及东北部。开凿于1859-1869年。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是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便捷航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近年进行大规模拓宽浚深工程,运河长达195千米,宽300米。是世界上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运河。 |
苏区 | 苏区 sū qū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所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
苏台德事件 | 苏台德事件 sū/sù tái/tāi dé shì jiàn1938年法西斯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西北边境苏台德区的事件。这一地区居民多为日耳曼人,在德国挑动下,当地德意志党不断进行反政府活动,要求“自治”,希特勒乘机干涉,并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9月,英、法为自身利益,同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苏台德区遂为德国侵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