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的拼音、解释、组词
苏轼(1037~1101)的简介:
sū/sù shì(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 AI解释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以及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宋代文坛上的巨匠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等多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在书法上也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苏体”。“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却更加洒脱豁达,其艺术创作进入了高峰期。
详细解释
- 文学贡献: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丰富。他擅长多种文体,尤其以诗歌和散文见长,他的诗词往往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富有哲理与文采。
- 思想影响:苏轼的思想深邃,既继承了儒家的仁爱之道,又吸收了道家的自然哲学以及佛教的思想精髓。他提倡“性情中人”的理念,在面对困境时仍能保持乐观态度。
- 书法成就:“宋四家”之一(其他三人为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擅长行书和楷书,其字结构严谨而灵动,笔法自如而不失力度。
造句示例
- 苏轼的诗词被后人广泛传颂,他的一生就像一首诗。
- 在困难面前,我们应像苏轼那样保持乐观的心态。
- 这幅书法作品深受苏轼的影响,字里行间流露出“东坡体”的韵味。
- 今年是苏轼诞辰985周年,社会各界纷纷举办纪念活动。
- 苏轼不仅在文学上造诣颇深,而且在政坛也有不俗的表现。
分词解释
苏
sū,sù
1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2 指须头下垂物:流~。3 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4 缓解,解除:以~其困。5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剧。~绣(苏州的刺绣)。6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7 姓。8 见“ 噜 ”字“噜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