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堤的拼音、解释、组词

苏公堤的简介:

sū/sù gōng dī
1.亦称"苏堤"。亦称"苏堤"。 2.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佑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南起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有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有"六桥烟柳"之称。 3.在广东省惠州市西湖(旧称丰湖)中。宋绍圣年间,苏轼知惠州时,买丰湖为放生池,并筑堤以障水。参阅《嘉庆一统志.惠州.苏公堤》。

  • AI解释

苏公堤》,指的是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的堤坝,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字子瞻)而命名。苏轼曾任杭州知州,在任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既包括开浚六井解决百姓用水问题,也包括疏浚西湖扩大湖面、修筑长堤以防止水患。因此,为了纪念他对杭州的贡献和情怀,后人将这条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详细解释:

  1. 历史背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担任杭州通判,后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再次被任命为杭州知州。在他任内,他不仅组织人力疏浚西湖,扩大湖面,还修筑了一条长堤,以保护西湖免遭水患侵扰。
  2. 文化意义苏公堤不仅是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艺术品。它既发挥了防洪、灌溉等功能,又为游人提供了赏景休闲的好去处。苏轼本人对诗歌、书法也有极高的造诣,他的诗文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都与苏公堤息息相关。
  3. 自然景观苏公堤横跨于湖面上,北起平湖门,南至南屏山麓,全长约2800米。春季时分,柳树成荫,花团锦簇,景色十分迷人。

造句:

  1. 每当春天来临时,苏公堤上的樱花盛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2. 杭州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是市民和外地游客都不可错过的风景名胜区。
  3. 走在苏公堤上,仿佛能感受到苏轼当年治理杭州时的心血与决心。
  4.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古迹,当地政府正在对苏公堤进行全面的修缮工作。
  5. 每年的春天,苏公堤成为了摄影爱好者们竞相拍摄的地方,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这如画般的风景。

分词解释

sū,sù

1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2 指须头下垂物:流~。3 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4 缓解,解除:以~其困。5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剧。~绣(苏州的刺绣)。6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7 姓。8 见“ 噜 ”字“噜苏”。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

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河~。海~。~岸。~坝。~防。~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