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的组词
蒲常见的组词有:蒲桃髻,蒲荐,蒲伏,蒲牒,蒲龛,蒲帆,蒲戏,蒲庵,蒲望,蒲鲊,蒲墩儿,蒲卢,蒲线,蒲饮,蒲月,蒲越,蒲草,蒲窝子,蒲松龄(1640-1715),蒲柳之姿,蒲邑三善,蒲龙艾虎,蒲轮,蒲椠,蒲类海,蒲且,蒲笨车,蒲鞯,蒲勺,蒲社
词语 | 解释 |
---|---|
蒲桃髻 | 蒲桃髻 pú táo jì1.古代为儿童所束的葡萄形的发髻。 |
蒲荐 | 蒲荐 pú jiàn1.用蒲草叶编织的席子。 |
蒲伏 | 蒲伏 pú fú1.犹匍匐。伏地而行。 |
蒲牒 | 蒲牒 pú dié1.谓以蒲草作牒。 |
蒲龛 | 蒲龛 pú kān1.指佛堂﹑寺庙。 |
蒲帆 | 蒲帆 pú fān1.用蒲草编织的帆。 |
蒲戏 | 蒲戏 pú xì/hū1.即樗蒲戏。 |
蒲庵 | 蒲庵 pú ān1.草庵。 |
蒲望 | 蒲望 pú wàng1.犹蒲伏。 |
蒲鲊 | 蒲鲊 pú zhǎ/zhà1.古代一种腌制的鱼类食品。常在外面裹有竹箬﹑芦叶等,故名。 |
蒲墩儿 | 蒲墩儿 pú dūn ér/er1. 用香蒲叶、麦秸等编成的厚而圆的垫子,农村中用作坐具。 |
蒲卢 | 蒲卢 pú lú1.即果蠃。一种细腰的蜂。《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郑玄注:"蒲卢,蜾嬴,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卢之于桑虫然。"一说为芦苇。见朱熹集注。后因以"蒲卢"比喻对百姓的教化。 2.一种细腰的葫芦。 3.复姓。春秋时齐国有蒲卢胥。 |
蒲线 | 蒲线 pú xiàn1. 香蒲的雌花穗上长的白绒毛,可用来填枕头芯。 |
蒲饮 | 蒲饮 pú yǐn/yìn1.蒲博和饮酒。 |
蒲月 | 蒲月 pú yuè1.指农历五月。旧俗端午节,悬菖蒲艾叶等于门首,用以辟邪。因称五月为"蒲月"。 |
蒲越 | 蒲越 pú yuè1.以蒲草编的席子。 |
蒲草 | 蒲草 pú cǎo1.即香蒲。其茎叶可供编织用。 |
蒲窝子 | 蒲窝子 pú wō zǐ1.即蒲草毛窝。 |
蒲松龄(1640-1715) | 蒲松龄(1640-1715) pú sōng líng (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一生科举不利,七十二岁始为贡生。除一度到宝应、高邮做幕宾外,长年在家乡教书。作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及通俗俚曲十四种等。有《蒲松龄集》。 |
蒲柳之姿 | 蒲柳之姿 pú liǔ zhī zī蒲柳:蒲和柳皆望秋先凋,引申为早衰。旧时称自己体质弱的客套话。 |
蒲邑三善 | 蒲邑三善 pú yì sān shàn蒲邑:蒲县,在山西隰县。孔子的弟子子路治理蒲邑,孔子称赞他有三善:恭敬、忠信、明察。 |
蒲龙艾虎 | 蒲龙艾虎 pú lóng ài/yì hǔ1.旧俗扎蒲草为龙形,扎艾草为虎形,于端午节挂在门上,以驱恶辟邪。 |
蒲轮 | 蒲轮 pú lún1.指用蒲草裹轮的车子。转动时震动较小。古时常用于封禅或迎接贤士,以示礼敬。 |
蒲椠 | 蒲椠 pú qiàn1.犹蒲牒。亦借指书信。 |
蒲类海 | 蒲类海 pú lèi hǎi1.古湖泊名。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巴里坤湖。 |
蒲且 | 蒲且 pú qiě/jú1.人名。相传是古代善于射鸟的人。 |
蒲笨车 | 蒲笨车 pú bèn chē/jú1.以蒲草为遮蔽的车。 |
蒲鞯 | 蒲鞯 pú jiān1.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 2.借指所骑的牛。 |
蒲勺 | 蒲勺 pú sháo1.古礼器名。 |
蒲社 | 蒲社 pú shè1.殷之社坛。古代建国时必先立社,以祭祀地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