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的组词

蒲常见的组词有:蒲桃酒,蒲龙艾虎,蒲衣,蒲卢,蒲桃髻,蒲窝子,蒲蠃,蒲鲸,蒲绒,蒲合,蒲芦,蒲蔽,蒲牒写书,蒲帛,蒲扇价增,蒲姑,蒲葵箑,蒲龛,蒲室,蒲松龄(1640-1715),蒲葵扇,蒲梢,蒲柳之质,蒲剧,蒲柳,蒲鞭之罚,蒲鞭,蒲萄酒,蒲簺,蒲庵

词语 解释
桃酒 蒲桃酒 pú táo jiǔ1.见"葡萄酒"。
龙艾虎 蒲龙艾虎 pú lóng ài/yì hǔ1.旧俗扎蒲草为龙形,扎艾草为虎形,于端午节挂在门上,以驱恶辟邪。
蒲衣 pú yī/yì1.用蒲草编的衣服。 2.传说中的上古贤人。
蒲卢 pú lú1.即果蠃。一种细腰的蜂。《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郑玄注:"蒲卢,蜾嬴,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卢之于桑虫然。"一说为芦苇。见朱熹集注。后因以"蒲卢"比喻对百姓的教化。 2.一种细腰的葫芦。 3.复姓。春秋时齐国有蒲卢胥。
桃髻 蒲桃髻 pú táo jì1.古代为儿童所束的葡萄形的发髻。
窝子 蒲窝子 pú wō zǐ1.即蒲草毛窝。
蒲蠃 pú luǒ1.蚌蛤之属。
蒲鲸 pú jīng1.指钟。
蒲绒 pú róng1.香蒲的雌花穗上长的白绒毛,可以用来絮垫子或枕头。
蒲合 pú hé/gě1.用蒲草编的席子。
蒲芦 pú lú1.蒲草和芦苇。 2.蒲且。 3.蚌蛤之属。
蒲蔽 pú bì1.古时以蒲草编成的车蔽。
牒写书 蒲牒写书 pú dié xiě shū蒲:蒲草;牒:片、竹片等。编蒲为牒,用以写书。
蒲帛 pú bó1.蒲车与束帛。古代作为征召贤者之礼。 2.借指征聘;征召。
扇价增 蒲扇价增 pú shàn jià zēng蒲扇:用香蒲编的扇子。形容某种东西因受到名人的使用而价格增长。
蒲姑 pú gū1.地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北。
葵箑 蒲葵箑 pú kuí shà1.即蒲葵扇。
蒲龛 pú kān1.指佛堂﹑寺庙。
蒲室 pú shì1.犹草庵。
松龄(1640-1715) 蒲松龄(1640-1715) pú sōng líng (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一生科举不利,七十二岁始为贡生。除一度到宝应、高邮做幕宾外,长年在家乡教书。作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及通俗俚曲十四种等。有《蒲松龄集》。
葵扇 蒲葵扇 pú kuí shàn/shān1.用蒲葵叶制成的扇。俗称蒲扇。
蒲梢 pú shāo/sào1.亦作"蒲捎"。亦作"蒲稍"。 2.古代骏马名。
柳之质 蒲柳之质 pú liǔ zhī zhì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蒲剧 pú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曾名“蒲州梆子”、“乱弹”,20世纪50年代改今称。起源一说脱胎于锣鼓杂戏,一说源于“弦索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又曾与同州梆子合称“山陕梆子”。唱腔有慢板、二性等。剧目有《薛刚反朝》、《麟骨床》等。
蒲柳 pú liǔ1.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后因以比喻未老先衰,或体质衰弱。 2.用以比喻轻贱。
鞭之罚 蒲鞭之罚 pú biān zhī fá比喻对下属的过错持宽容的态度。
蒲鞭 pú biān1.以蒲草为鞭。常用以表示刑罚宽仁。
萄酒 蒲萄酒 pú táo jiǔ1.见"葡萄酒"。
蒲簺 pú sài1.亦作"蒲塞"。 2.蒲,樗蒲。樗蒲和簺是古代的两种博戏。亦泛指博戏;赌博。
蒲庵 pú ān1.草庵。

蒲的二字词语

姿 线

蒲的三字词语

桃酒 桃髻 窝子 葵箑 葵扇 萄酒 公英 墩儿 昌海 陶酒 笨车 萄宫 类海 式耳

蒲的四字成语

龙艾虎 牒写书 扇价增 柳之质 鞭之罚 草毛窝 柳之姿 邑三善 鞭之政 鞭示辱

其他字的组词

儿组词 ⽄组词 邝组词 函组词 垮组词 饺组词 部组词 害组词 翅组词 您组词 棕组词 脾组词 隔组词 蓬组词 剿组词 燥组词 霸组词 䶥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