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1640-1715)的拼音、解释、组词
蒲松龄(1640-1715)的简介:
pú sōng líng (1640-1715)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一生科举不利,七十二岁始为贡生。除一度到宝应、高邮做幕宾外,长年在家乡教书。作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及通俗俚曲十四种等。有《蒲松龄集》。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一生科举不利,七十二岁始为贡生。除一度到宝应、高邮做幕宾外,长年在家乡教书。作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及通俗俚曲十四种等。有《蒲松龄集》。
- AI解释
蒲松龄是中国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生于山东淄川(今淄博市),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以其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详细解释:
- 时代背景: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封建王朝的没落与新政权的建立给人们带来了复杂的情绪。蒲松龄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许多特点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作品特色:《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内容广泛,包括狐仙、鬼怪、神仙等神话传说及人世间的故事,其中不乏对人性、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与讽刺。
- 文学贡献:蒲松龄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在于他的短篇故事创作技巧。他善于运用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并且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著称。
造句:
- 蒲松龄笔下的鬼狐世界,既神奇又真实,让人不禁赞叹其想象力之丰富。
- 在闲暇之余,他喜欢阅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那里面的故事总是能给他带来无限的乐趣和思考。
- 蒲松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他的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人们常常将蒲松龄与鲁迅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 对于《聊斋志异》中那些富有哲理的故事,我总是感到既惊奇又深思,好像每读一次都能有所领悟。
分词解释
蒲
pú
1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黄(蒲的花粉)。~棒。~草。~绒。~扇。2 指“菖蒲”:~节。~月(指农历五月)。3 庵,用草盖的圆形屋。4 古同“匍”,匍伏。5 姓。
松
sōng
1 种子植物的一属,一般为常绿乔木,脂可提取松香或松节油等。种子可榨油和食用:~针。~脂。~香。~子。2 稀散,不紧密,不靠拢,与“紧”相对:捆得太~。土质~软。3 宽,不紧张,不严格:规矩太~。~懈。4 放开:~手。~绑。~心。5 用瘦肉做成的茸毛或碎末形的食品:肉~。鱼~。6 姓。
龄
líng
1 岁数:年~。高~。松~鹤寿。2 年数:工~。党~。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