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的组词
郑常见的组词有:郑人争年,郑氏丫环,郑学,郑生,郑光祖,郑家婢妾,郑公风,郑琴,郑工捐,郑公听履,郑律成(1918-1976),郑正秋(1888-1935),郑州,郑州市,郑康成婢,郑氏虫,郑履,郑州黄河大桥,郑燮(1693-1765),郑乡,郑牛触墙成八字,郑家诗婢,郑璞,郑绵,郑生谷,郑卫之声,郑时门,郑和,郑草,郑州梨
词语 | 解释 |
---|---|
郑人争年 | 郑人争年 zhèng rén zhēng nián年:年龄。比喻争论的事情既无根据,又无意义。 |
郑氏丫环 | 郑氏丫环 zhèng shì/zhī yā huán1.同"郑玄家婢"。 |
郑学 | 郑学 zhèng xué1.指经学中的东汉郑玄学派。 2.泛指经学。 |
郑生 | 郑生 zhèng shēng1.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江妃二女﹞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二女)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后世词曲中简称郑交甫为郑生。 |
郑光祖 | 郑光祖 zhèng guāng zǔ元代杂剧作家。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曾任杭州路吏,卒于杭州。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剧作今知有十八种,现存《倩女离魂》、《?梅香》、《王粲登楼》等八种。另存散曲若干。 |
郑家婢妾 | 郑家婢妾 zhèng jiā/gū/jie bì qiè1.同"郑玄家婢"。 |
郑公风 | 郑公风 zhèng gōng fēng1.传说中得神助之风。 |
郑琴 | 郑琴 zhèng qín1.《列子.汤问》载:郑国乐师师文琴技高超,"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常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征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后以"郑琴"借指精湛超群的技艺。 |
郑工捐 | 郑工捐 zhèng gōng juān1.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河南郑州黄河决口,清政府借口治河,颁布了"郑工事例",有钱的人按此"事例"可以捐官,叫做"郑工捐"。 |
郑公听履 | 郑公听履 zhèng gōng tīng lǚ1.同"郑履"。 |
郑律成(1918-1976) | 郑律成(1918-1976) zhèng lǜ chéng (1918-1976)作曲家。原籍朝鲜。1933年来中国。曾在延安陕北公学及鲁艺音乐系学习。后任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艺声乐教员。1945年回朝鲜。1950年起定居中国,并加入中国籍。后任职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作有歌曲《延水谣》、《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后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三百余首以及歌剧《望夫云》等。 |
郑正秋(1888-1935) | 郑正秋(1888-1935) zhèng zhèng qiū (1888-1935)电影事业家、编剧、导演。原名郑芳泽,生于广东潮州。1913年编写中国第一个电影剧本《难夫难妻》,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拍成影片。1922年与张石川等合组明星影片公司,任编剧、导演。一生编导演影片五十三部,以编剧的《孤儿救祖记》和编导的《姊妹花》为著名。 |
郑州 | 郑州 zhèng zhōu1.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临黄河,在京汉、陇海铁路交汇处,市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人口197万。为交通枢纽,黄淮平原物资集散地,中国新兴的棉纺工业基地。 |
郑州市 | 郑州市 zhèng zhōu shì河南省省会。在省境中部偏北,京广、陇海两铁路交会于此。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28年设市,后废。1948年复设。人口192万(1995年)。为中国新兴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中心之一。特产黄河鲤鱼。市北黄河沿岸建有游览区。古迹有商代古城遗址和二里岗遗址。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在此发起。市中心有“二七”广场和“二七”纪念塔。高等学校有郑州大学等。 |
郑康成婢 | 郑康成婢 zhèng kāng chéng bì1.同"郑玄家婢"。 |
郑氏虫 | 郑氏虫 zhèng shì/zhī chóng1.指文辞训诂之学。因东汉郑玄广注典籍﹑质于辞训,故称。虫,表示小技,含有轻视之意。 |
郑履 | 郑履 zhèng lǚ1.《汉书.郑崇传》:"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后世即以"郑履"美称为官清正﹑敢于谏争的人。 |
郑州黄河大桥 | 郑州黄河大桥 zhèng zhōu huáng hé dà/dài/tài qiáo在河南郑州以北。京广铁路跨越黄河的双线铁路桥。长2890米。1960年竣工通车。在其上游不远处原有建于1905年的旧桥,因严重阻碍黄河排洪,于1988年拆除。 |
郑燮(1693-1765) | 郑燮(1693-1765) zhèng xiè (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官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门而罢官。为“扬州八怪”之一。创“六分半书”,篆隶杂合行楷,参错纵横。画专长兰竹松石,简洁遒劲。工诗词,抒情志感,痛快淋漓。著有《板桥全集》。 |
郑乡 | 郑乡 zhèng xiāng1.同"郑公乡"。 2.用以美称人的乡里。 |
郑牛触墙成八字 | 郑牛触墙成八字 zhèng niú chù qiáng chéng bā zì1.古谚语。形容郑玄学识渊博,家畜亦受其影响。 |
郑家诗婢 | 郑家诗婢 zhèng jiā/gū/jie shī bì1.同"郑玄家婢"。 |
郑璞 | 郑璞 zhèng pú1.古代郑国人叫未经雕琢的玉为璞,后世因以"郑璞"喻才不出众的人。 |
郑绵 | 郑绵 zhèng mián1.古代郑地产的丝絮。语本《楚辞.招魂》:"秦篝齐缕,郑绵络些。" |
郑生谷 | 郑生谷 zhèng shēng gǔ/gǔ/yù1.同"郑谷"。 |
郑卫之声 | 郑卫之声 zhèng wèi zhī shēng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
郑时门 | 郑时门 zhèng shí mén1.同"郑庄驿"。 |
郑和 | 郑和 zhèng hé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里。1382年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十一岁的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随后被送到当时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宦官,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 |
郑草 | 郑草 zhèng cǎo1.《后汉书.郡国志四》"﹝东莱郡﹞不其侯国,故属琅邪"刘昭注引晋伏琛《三齐记》:"郑玄教授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叶长一尺余,坚刃异常,土人名曰康成书带。"后以"郑草"为书带草的别称。 |
郑州梨 | 郑州梨 zhèng zhōu lí1.古时郑州以产甜梨著名。因以喻甜蜜,夫妇谐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