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曲的拼音、解释、组词
郑卫之曲的简介:
zhèng wèi zhī qǔ
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 AI解释
《郑卫之曲》,这个词组来源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具体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乐曲。这些乐曲通常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风民俗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及人们的情感世界。这类音乐以婉转、优美著称,常常用来表达爱情、哀怨等情感。
在古代文人笔下,“郑卫之曲”常被用作文学创作中的意象或比喻,暗示某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民间风格的艺术形式或者情感状态。以下提供五个句子作为例子:
-
楚大夫屈原曾云:“郑卫之音,使人淫心荡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那个时代,人们很容易被郑国和卫国的乐曲所吸引,这些音乐往往能让人的心灵受到触动。
-
李白在《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里的“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可以理解为虽然没有像郑卫之曲那样的乐队伴奏。
-
《世说新语》中记载:“王戎少时好琴,闻裴仆射善弹,遂往造焉。坐定,先言他事,而遽相问讯。其不以琴废礼如此。”这里用“郑卫之曲”来形容音乐的魅力,暗示了琴艺的精湛。
-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也曾感叹道:“那‘清风明月’四字,是何等的高雅!怎么就只能做文章呢?要是让那些骚客们写成诗或词,岂不比这郑卫之曲还要美上千百倍?”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于优美音乐的赞美。
-
今天的城市里虽然很少能直接听到郑卫之曲,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传统乐器、舞蹈或是戏曲中感受到那种古典美与民间韵味。比如京剧中那些经典的唱段,就颇有些“郑卫之风”的味道。
分词解释
郑
zhèng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人买履(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2 姓。
卫
wèi
1 保护,防护:保~。捍~。~道(卫护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如“~~士”)。~戍(警备,多用于首都)。~冕。2 防护人员:警~。后~。3 古代称驴:“策双~来迎”。4 中国明代驻兵的地点(后只用于地名):威海~(在山东省)。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6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曲
qū,qǔ
1 弯转,与“直”相对:弯~。~折(zhé)。~笔(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肱而枕。~尽其妙。2 不公正,不合理:~说。~解(jiě)。委~求全。3 弯曲的地方:河~。4 偏僻的地方:乡~。5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酒~。~霉。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