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拼音、解释、组词

郑和的简介:

zhèng hé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里。1382年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十一岁的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随后被送到当时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宦官,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

  • AI解释

郑和》这个词通常指的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使节,郑和本人。郑和原名马三保,又名马和,是明代初年的一位宦官,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下,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这些壮举在当时的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详细解释

  • 航海家:指以驾驶船只为生,并且拥有丰富海上经验的人。
  • 外交使节:代表国家或团体去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的人员。
  • 明成祖朱棣: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启了大规模的对外交往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造句

  1. 郑和的一生是对古代中国航海技术和文化的最好诠释之一。
  2. 郑和船队的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的世界历史中堪称空前绝后。
  3. 每当提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人们总会被其壮举所震撼,并从中汲取灵感与力量。
  4. 在庆祝中国海军成立纪念日时,许多学校会组织参观有关郑和事迹的展览或讲座。
  5.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郑和的航海之旅中学到很多关于探索未知、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些造句不仅涵盖了对郑和本人及其历史功绩的理解与评价,也展示了他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

zhèng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人买履(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2 姓。

hé,hè,huó,huò,hú

1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2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3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5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6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7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8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