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的组词
丝常见的组词有:丝竹八音,丝履,丝包线,丝言,丝竹陶写,丝绸之路,丝毫,丝粟,丝弦,丝瓜络,丝竹会,丝绸,丝瓜筋,丝料,丝溜溜,丝籰,丝虫,丝绣平原,丝网,丝恩发怨,丝毫不差,丝分缕解,丝芯,丝竹,丝簧,丝染,丝茧,丝布,丝苓,丝竹中年
词语 | 解释 |
---|---|
丝竹八音 | 丝竹八音 sī zhú bā yīn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指音乐。 |
丝履 | 丝履 sī lǚ1.以丝织品制成的鞋。古代为华贵的服饰。 |
丝包线 | 丝包线 sī bāo xiàn1.用丝缠绕着做绝缘层的金属导线,多用于绕制电机和电讯装置中的线圈。 |
丝言 | 丝言 sī yán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之言为"丝言",并用作诏书的代称。 |
丝竹陶写 | 丝竹陶写 sī zhú táo xiě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陶写:陶冶性情。用音乐来陶冶性情。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sī chóu zhī lù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 |
丝毫 | 丝毫 sī háo1.细微之至。丝﹑毫都表示极小或极少。 |
丝粟 | 丝粟 sī sù1.蚕丝与粟米。 2.比喻极小或极少。 |
丝弦 | 丝弦 sī xián1.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亦借指弦乐器。 |
丝瓜络 | 丝瓜络 sī guā luò/lào1.丝瓜肉干枯后剩下的纤维体。可以入药,亦可作洗涤器皿之用。 |
丝竹会 | 丝竹会 sī zhú huì/kuài1.有丝竹弹奏以助兴的聚会。 |
丝绸 | 丝绸 sī chóu1.用蚕丝或人造丝织成的织品的总称。 |
丝瓜筋 | 丝瓜筋 sī guā jīn1.丝瓜络的俗称。 |
丝料 | 丝料 sī liào1.元代的一种税制。 |
丝溜溜 | 丝溜溜 sī liū/liù liū/liù1.方言。形容光滑。 |
丝籰 | 丝籰 sī yuè1.复摇和络丝过程中卷绕生丝用的框架。通常用木﹑竹制成。 |
丝虫 | 丝虫 sī chóng1.指蜘蛛。 2.又名血丝虫。一种人体寄生虫。虫体细长,呈丝状。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 |
丝绣平原 | 丝绣平原 sī xiù píng yuán平原:指战国时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门下有食客数千人。用丝线来绣平原君。原表示对平原君极其钦慕。后也表示感激别人的恩惠。 |
丝网 | 丝网 sī wǎng1.丝织的网。亦指棉﹑纱﹑麻等制成的网。 2.指鱼网。 3.指细密如丝的网状物。 |
丝恩发怨 | 丝恩发怨 sī ēn fà yuàn丝、发:形容细小。形容极细小的恩怨。 |
丝毫不差 | 丝毫不差 sī háo bù chà丝毫:都是微小的计量单位,用来形容极小或很小。形容一点也不欠缺。 |
丝分缕解 | 丝分缕解 sī fēn lǚ jiě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 |
丝芯 | 丝芯 sī xīn/xìn1. 用作金银丝芯的生丝线。 |
丝竹 | 丝竹 sī zhú1.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 |
丝簧 | 丝簧 sī huáng1.弦管乐器。 2.引申为音乐。 |
丝染 | 丝染 sī rǎn1.《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以"染丝"或"丝染"比喻客观影响对人的作用。 |
丝茧 | 丝茧 sī jiǎn1.亦作"丝蠒"。 2.蚕茧。亦指养蚕缫丝等工作。 |
丝布 | 丝布 sī bù1.丝绸与布。古代布为麻织品。 2.丝﹑麻或丝﹑棉的混合织物。 3.古钱名。 |
丝苓 | 丝苓 sī líng1.《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高诱注:"茯苓,千岁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萝也。"因菟丝与茯苓有依附关系,后遂用"丝苓"比喻姻亲。 |
丝竹中年 | 丝竹中年 sī zhú zhōng nián1.《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后因谓中年人以丝竹陶情排遣哀伤为"丝竹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