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拼音、解释、组词
丝绸之路的简介:
sī chóu zhī lù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欧、亚间陆路运输的主要路线。参见「丝道」条。
《丝绸之路》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意义深远的词汇,它指的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通过陆路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历史上,这条路线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新疆等地,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是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详细解释
- 起源时间: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
- 主要内容:丝绸之路上贸易的商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以及宝石、香料、玻璃器皿等来自西方的物品。除了物质商品外,这条路线也是各种文化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促进了宗教、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传播与融合。
- 历史影响:丝绸之路对沿途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造句
-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
-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将中国的产品传播到了遥远的地方。
-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丝绸之路的故事中学到很多关于跨文化交流的知识。
-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流通的道路,也是文化交融的桥梁。
-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可以去参观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展览。
分词解释
丝
sī
1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绸。缂(kè)~(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2 像丝的东西:铁~。菌~。肉~。游~。3 计量单位名,10忽是1丝,10丝是1毫。4 表示极少或极小的量:一~不差。 一~笑容。5 绵长的思绪或感情:情~。愁~。6 指弦乐器:~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绸
chóu
1 一种薄而软的丝织品:~子。纺~。~缎。2 束缚,缠绕:~缪(a.缠绕捆缚,如“迨天之未阴雨,彻波桑土,~~牖户”,意思是没下雨之前,就要把门窗捆绑牢固,后遂用“未雨绸缪”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b.缠绵,如“情意~~”)。3 古同“稠”,致密。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路
lù
1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公~。水~。陆~。~途。~程。~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相逢。2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生~。出~。~子。~数(shù)。3 方面,地区:外~货。各~人马。4 种类:一~货色。5 大,正:“厥声载~”。~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6 车:筚~。乘~。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