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的组词
伯常见的组词有:伯仁由我而死,伯叔,伯歌季舞,伯瑜,伯喈,伯迹,伯业,伯祖母,伯婆,伯虑愁眠,伯格长,伯长,伯鱼,伯鹩,伯有,伯者,伯时,伯赵,伯乐,伯公,伯尔尼,伯通,伯姬,伯乐相马,伯伦,伯考,伯伦七辈,伯桃,伯落长,伯鸾之灶
词语 | 解释 |
---|---|
伯仁由我而死 | 伯仁由我而死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伯仁:晋周颙的字。表示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
伯叔 | 伯叔 bó shū1.周王朝对同姓诸侯的称呼。 2.伯父叔父。 |
伯歌季舞 | 伯歌季舞 bó gē jì wǔ伯:大哥;季:小弟。哥哥唱歌,弟弟跳舞。比喻兄弟之间亲密无间。 |
伯瑜 | 伯瑜 bó yú1.见"伯俞"。 |
伯喈 | 伯喈 bó jiē1.汉蔡邕的字。邕性笃孝。少博学,好辞章,精音律,善鼓琴,工书画。灵帝时拜郎中。董卓征召为祭酒,累迁中郎将。后以卓党死狱中。 |
伯迹 | 伯迹 bó jì1.霸王的业绩。伯,通"霸"。 |
伯业 | 伯业 bó yè1.霸者的功业。伯,通"霸"。 |
伯祖母 | 伯祖母 bó zǔ mǔ1.父亲的伯母。 |
伯婆 | 伯婆 bó pó1.父亲的伯母。见清梁章巨《称谓录.父之世母叔母》。 2.丈夫的伯母。 3.伯母。 |
伯虑愁眠 | 伯虑愁眠 bó lǜ chóu mián伯虑:国名;愁:忧愁。伯虑国的人忧虑睡眠。形容太过忧虑。 |
伯格长 | 伯格长 bó gé zhǎng1.亦作"伯落长"。 2.伯,通"陌"。格,通"落"。古代设置在街陌村落的督长。 |
伯长 | 伯长 bó zhǎng1.古代对地方官的泛称。 2.旧时对文章﹑品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 |
伯鱼 | 伯鱼 bó yú1.孔子的儿子鲤的字。见《孔子家语.本姓解》。《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后用作对别人儿子的美称。 2.汉第五伦的字。伦历官会稽太守﹑蜀郡太守,擢任司空。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见《后汉书.第五伦传》。后以"伯鱼"代称正直之臣。 |
伯鹩 | 伯鹩 bó liáo1.伯劳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伯劳》。参见"伯劳"。 |
伯有 | 伯有 bó yǒu1.春秋时郑大夫良霄的字。他主持国政时,和贵族驷带发生争执,被杀于羊肆。传说他死后变为厉鬼作祟,郑人互相惊扰,以为"伯有至矣!"见《左传.襄公三十年》﹑《昭公七年》。后用以代称受屈或含冤而死的人。 |
伯者 | 伯者 bó zhě1.霸者,成霸王之业者。伯,通"霸"。 |
伯时 | 伯时 bó shí1.宋李公麟的字。好古博学。晩年居龙眠山,号龙眠居士。擅长书画,尤精传写人物,识者以为顾恺之张僧繇之亚。见《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 |
伯赵 | 伯赵 bó zhào1.伯劳的别名。 |
伯乐 | 伯乐 bó lè相传春秋时人,善相马。后用来比喻发现、培养人材的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无伯乐谁相识。 |
伯公 | 伯公 bó gōng1.父亲的伯父。 2.丈夫的伯父。 |
伯尔尼 | 伯尔尼 bó ěr ní瑞士首都。人口13.8万(1994年)。环境幽雅,景色秀丽,为国际旅游中心。钟表制造业著称于世,有“世界表都”之称。有图书馆、博物馆、教堂、钟楼等历史建筑。许多国际组织设此。 |
伯通 | 伯通 bó tōng1.指汉吴郡富豪皋伯通。 2.借指居停主人。 |
伯姬 | 伯姬 bó jī1.春秋鲁宣公之女,宋共公夫人,亦称共姬﹑恭伯姬。共公死后,执节守贞。鲁襄公三十年,宋宫失火,左右劝其躲避,伯姬曰:"妇人之义:保傅不俱,夜不下堂……越义而生不如守义而死。"遂被焚死。见《谷梁传.襄公三十年》﹑汉刘向《列女传.宋恭伯姬》。 2.用以代称贤女。 |
伯乐相马 | 伯乐相马 bó lè xiàng mǎ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
伯伦 | 伯伦 bó lún1.晋刘伶的字。伶与阮籍嵇康等六人友好,称竹林七贤。尝作《酒德颂》,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后世以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
伯考 | 伯考 bó kǎo1.对已故伯父的称呼。 |
伯伦七辈 | 伯伦七辈 bó lún qī bèi1.指晋刘伶等竹林七贤。亦借指隐逸之士。 |
伯桃 | 伯桃 bó táo1.指战国时燕人左伯桃。与羊角哀为友。闻楚王招贤,同赴楚,道中遇雨雪,粮少衣薄,势难俱生。伯桃留衣粮与哀,自入空树中死。哀独行仕楚,显名当世,遂启树发伯桃之尸厚葬之,亦自尽。见《后汉书.申屠刚传》李贤注引《烈士传》。 2.借指生死与共的朋友。 |
伯落长 | 伯落长 bó luò zhǎng1.见"伯格长"。 |
伯鸾之灶 | 伯鸾之灶 bó luán zhī zào1.汉梁鸿字伯鸾。少孤,诣太学受业。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邻舍先炊已,呼伯鸾趁热釜炊,伯鸾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之。见《东观汉记.梁鸿传》。后以"伯鸾之灶"比喻沾他人的光或依附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