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间的拼音、解释、组词

伯仲间的简介:

bó zhòng jiān
1.见"伯仲之间"。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伯仲之间」。见「伯仲之间」条。

2. 此处所列为「伯仲之间」之典源,提供参考。 三国魏.文帝〈典论论文〉(据《文选.卷五二.论二》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1>之于班固2>,伯仲之间耳,而固小3>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4>,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解〕 (1) 傅毅:?∼西元89,字武仲,东汉茂陵人。博学善文,章帝时为兰台令史,与班固、贾谊共典校书,后为大将军窦宪司马。 (2) 班固:西元32∼92,字孟坚,东汉安陵人,班彪之子。明帝时为郎,曾与傅毅典校秘书,后续其父彪所著汉书,积二十余年乃成,为断代史之祖。 (3) 小:轻视。 (4) 兰台令史:汉代主持整理图书及掌理书奏的长官。

3. 此处所列为「伯仲之间」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有一篇相当著名的文章〈典论论文〉,阐述读书人为文应有的态度。他认为一般文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的作品。所以他在文章一开头,就说自古文人相轻,并以汉代的傅毅和班固为例。东汉章帝时,班固和傅毅同为兰台史令,一起负责书籍的典校工作。曹丕认为这两人的文才不相上下,但班固看不起傅毅,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毅因为会写文章而得到这个职务,但他一下笔就没完没了,不知节制。」文人常会这样以自己的长处来攻击别人的缺点,事实上没有人是通才,能掌握各种文体,所以每个人各有各的特色,应该要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才对。曹丕在文中以称兄弟排行的「伯仲」,来表示班固与傅毅的文才相当,有如兄弟一般,差距不大。后来「伯仲之间」被用来形容人才能相当,不相上下。

《伯仲之间》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之间的水平不相上下,难分高下。其中,“伯”通常指兄弟中的长者,而“仲”则是次于长者的,两者合在一起使用时比喻双方的差距非常小,难以分辨谁更优。

详细解释

  1.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家族内部排行的称呼习惯。在古代兄弟中,老大称为“伯”,老二称为“仲”。
  2. 意义延伸:后来,“伯仲”被引申为比较两个事物或人的水平高低,特别是在描述两者间差距极小、难分高下的情况下使用。

造句

  1. 这次的演讲比赛,两位选手的表现都十分出色,《伯仲之间》难以判断谁会成为最终的优胜者。
  2. 虽然两本小说在内容和文笔上各有千秋,但从艺术成就来看,它们可以说是《伯仲之间》,不分上下。
  3. 这场比赛的双方实力相当,可以说是在《伯仲之间》,胜负仅凭临场发挥。
  4. 两位选手在决赛中的表现,《伯仲之间》,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5. 老王和小李之间的棋艺水平可以说是《伯仲之间》,每次对弈都能打成平局。

这些句子展示了成语“伯仲之间”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分词解释

bó,bǎi,bà

1 兄弟排行次序:~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2 父亲的哥哥:~~。~父。~母。3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世~。4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5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文章~”。6 姓。

zhòng

1 兄弟排行次序二:~兄。~弟。2 在当中的:~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依此类推)。~裁(居间调停、裁判)。3 姓。

jiān,jiàn

1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2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3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4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