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姬的拼音、解释、组词

伯姬的简介:

bó jī
1.春秋鲁宣公之女,宋共公夫人,亦称共姬﹑恭伯姬。共公死后,执节守贞。鲁襄公三十年,宋宫失火,左右劝其躲避,伯姬曰:"妇人之义:保傅不俱,夜不下堂……越义而生不如守义而死。"遂被焚死。见《谷梁传.襄公三十年》﹑汉刘向《列女传.宋恭伯姬》。 2.用以代称贤女。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人名。春秋鲁宣公之女,宋共公夫人。宋宫失火,因守礼训,不出,以致被火烧死。后人愍其贤,从夫谥,称宋共姬。

在古代中国文学和历史文献中,“伯姬”并不是一个常见的专有名词,它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根据上下文的不同,它可以指代不同的人物或具有不同的含义。通常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认为“伯姬”是某个贵族女子的封号或者是名字的一部分。以下是对该词语的一种可能解释:

解释

  • 伯姬:在某些历史记载中,“伯”字常作为长女或长者的尊称使用,而“姬”通常指的是古代对女子的一种美称或者特定姓氏的后缀。因此,“伯姬”可能是指某位贵族家庭中的长女。

造句

  1. 在古代的一个大家族中,伯姬被选为女儿中的代表,在家族祭祀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
  2. 由于伯姬性格温婉且才德兼备,她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美好形象。
  3. 这位著名的女诗人就是当年那个名为“伯姬”的贵族女子。
  4. 尽管历史记载中关于她的故事不多,但人们常常谈论起这位“伯姬”时都充满了敬意和赞美。
  5. 据传,“伯姬”是当时著名诗人张籍的堂姐,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文学交往。

请注意,上述解释和造句基于对“伯姬”可能含义的一种假设性解读,并非来源于具体的历史记载或文献。如果需要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分词解释

bó,bǎi,bà

1 兄弟排行次序:~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2 父亲的哥哥:~~。~父。~母。3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世~。4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5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文章~”。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