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的组词
荆常见的组词有:荆飞,荆楚,荆三棱,荆钗裙布,荆棘丛生,荆王,荆江,荆山之玉,荆枝,荆蓝,荆吴,荆荼,荆褐,荆蓁,荆钗记,荆高,荆巫,荆棘塞途,荆楛,荆文王,荆台,荆葵,荆天棘地,荆南,荆子,荆浩,荆柴,荆玉,荆棘律,荆扉
词语 | 解释 |
---|---|
荆飞 | 荆飞 jīng fēi1.春秋时楚国勇士次非。 |
荆楚 | 荆楚 jīng chǔ1.荆为楚之旧号,略当古荆州地区,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2.木名。古时用为刑杖。 |
荆三棱 | 荆三棱 jīng sān léng/lēng/líng1.草名。亦称三棱草。多生沼泽地。茎柔韧可织物或造纸,块茎富含淀粉,可酿酒。中医学上以干燥块茎入药,主治症瘕积聚等症。 |
荆钗裙布 | 荆钗裙布 jīng chāi qún bù荆:灌木名;钗:妇女的发饰。荆枝为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简陋寒素。 |
荆棘丛生 | 荆棘丛生 jīng jí cóng shēng荆棘:荆条蒺藜;丛:聚集成堆。荆蔓蒺藜成群地生长出来。比喻前进道路阻碍很大,困难极多。 |
荆王 | 荆王 jīng wáng1.楚王。诗赋中常指楚襄王,咏诵传说中襄王与巫山神女恋爱故事,见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 2.指恋爱故事中的男子。 3.指汉开国功臣刘贾。汉高祖刘邦封他为荆王。 |
荆江 | 荆江 jīng jiāng长江中游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段的别称。因流经古荆州地区得名。河道曲折,藕池口以下最为突出,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河床淤高,泄洪能力减弱,为长江防洪重点河段。有荆江分洪和人工截弯取直等治理工程。 |
荆山之玉 | 荆山之玉 jīng shān zhī yù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
荆枝 | 荆枝 jīng zhī/qí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紫荆树》:"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顇,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后因以"荆枝"喻兄弟骨肉同气连枝。 |
荆蓝 | 荆蓝 jīng lán1.荆山﹑蓝田山的并称。荆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玉璞于此山;蓝田山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出产闻名古今中外的蓝田玉。 2.指美玉﹐用以比喻优异人才。 |
荆吴 | 荆吴 jīng wú1.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后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汉初封建的九个同姓诸侯国之一。 |
荆荼 | 荆荼 jīng tú1.见"荆舒"。 |
荆褐 | 荆褐 jīng hè1.颜色名。 |
荆蓁 | 荆蓁 jīng zhēn1.见"荆榛"。 |
荆钗记 | 荆钗记 jīng chāi jì南戏剧本。作者不详。清代有元人柯丹丘作一说。今存本为明人改本。叙钱玉莲拒绝富豪孙汝权的求婚,宁嫁以荆钗为聘的穷书生王十朋。王中状元后,因拒绝赘为丞相女婿,被派往潮阳。孙汝权伪造休书,玉莲投江自杀遇救。后经种种曲折,夫妻团圆。近代许多剧种有此剧目。 |
荆高 | 荆高 jīng gāo1.荆轲和高渐离的并称。后泛指任侠行义的人。 |
荆巫 | 荆巫 jīng wū1.荆楚的巫祝。 2.荆山与巫山。 |
荆棘塞途 | 荆棘塞途 jīng jí sè tú满路都是荆棘。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
荆楛 | 荆楛 jīng kǔ/hù1.荆﹑楛皆木,材质粗窳,用以比喻粗劣之物。 |
荆文王 | 荆文王 jīng wén wáng1. 楚文王。如:荆文王恐其害己也。——《韩非子·五蠹》。 |
荆台 | 荆台 jīng tái/tāi1.古楚国著名高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北。 |
荆葵 | 荆葵 jīng kuí1.即锦葵。也称"荍"﹑"芘芣"。草本植物。 |
荆天棘地 | 荆天棘地 jīng tiān jí dì到处都是荆棘。形容困难重重,障碍极多。 |
荆南 | 荆南 jīng nán/nā1.荆州一带。亦泛指南方。 2.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07年高季兴任后梁荆南节度使,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世称荆南或南平。963年为北宋所灭。 |
荆子 | 荆子 jīng zǐ1.荆条。指刑杖。 |
荆浩 | 荆浩 jīng hào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唐末隐居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善画山水,曾说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当采二家之长以自成一体。将皴法与水晕墨章的画法推向成熟。著有《笔法记》。有《匡庐图》存世。 |
荆柴 | 荆柴 jīng chái1.荆室柴门。谓贫者之居。 |
荆玉 | 荆玉 jīng yù1.荆山之玉。即和氏璧。 2.喻美质贤才。 |
荆棘律 | 荆棘律 jīng jí lǜ1.见"荆棘剌"。 |
荆扉 | 荆扉 jīng fēi1.柴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