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季节的词语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描写节气的词语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每日推荐

声息 良莠不分 三祭 何戡 傲侮 刻牙 包围圈 半弓 华素 口淫 吸里忽剌 日内瓦学派 泝通 注明 生路 懒人菜 收采

词典列表

阿育王(as′oka)
ā yù wáng
1.梵语。或译作阿输迦。意为无忧王。为古印度名王旃陀罗笈多之孙,宾头沙罗之子,初奉婆罗门教,后皈依佛教,崇佛教为国教。颁布许多以佛教治国的敕令,刻在山岩或石柱上,并派人到国外传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阿育帝
ā yù dì
1.即阿育王。
阿育塔
ā yù tǎ
1.即塔。阿育王改奉佛教后﹐传说于各地建立八万四千塔﹐故名。
阿育
ā yù
1.象声词。呼痛声。
阿肯人
ā kěn rén
几内亚湾沿岸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在加纳、科特迪瓦、多哥等国。约956万人(1985年)。讲尼日尔刚果语族诸语言。多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从事农业,沿海地区以渔业为主。
阿耶娘
ā yē niáng
1.父母亲。
阿耳忒弥斯
ā ěr tè mí sī
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掌管狩猎,照顾妇女分娩,保护反抗和蔑视爱神的青年男女。曾与孪生弟弟阿波罗一起,杀死迫害其母的巨蟒皮同和羞辱其母的尼俄柏及其子女。
阿耨达池
ā nòu dá chí
1.梵语Anavatapta的译音。意译为"无热恼"。池名。唐代称为无热恼池。此池在五印度北﹐大雪山北香山南﹐二山之中。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序》作"阿那婆答多池"。
阿耨达山
ā nòu dá shān
1.即昆仑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张守节正义引唐李泰等《括地志》﹕"阿耨达山﹐一名昆仑山﹐其山为天柱﹐在雍州西南一万五千三百七十里。"耨﹐一本作"傉"。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三﹕"释氏《西域志》﹕阿耨达山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即昆仑山。穆天子所至﹐即阿耨达宫也。"一说﹐即冈底斯山﹐在西藏自治区南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1.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佛教认为得到这种无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觉智﹐即名为"佛"。
阿耨
ā nòu
1.佛教语。意译为极微。今译为原子。 2.见"阿耨达池"。
阿老
ā lǎo
1.母亲。 2.老妻对老夫的昵称。
阿罗耶识
ā luó yē shí
1.即阿赖耶识。
阿罗耶
ā luó yē
1.见"阿罗耶识"。
阿罗汉果
ā luó hàn guǒ
1.佛教语。小乘谓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三界生死者﹐称为得到阿罗汉果。
阿罗
ā luó
1.见"阿罗汉"。
阿罔
ā wǎng
1.阿谀欺骗。
阿缟
ā gǎo
1.古代齐东阿所出的细缯。
阿绵花屎
ā mián huā shǐ
1.谓拖延﹐磨时间。阿﹐通"屙"。
阿结
ē jié
1.阿谀巴结。

简介

词典是解释词语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广义包括语文词典和其他以词语为收录单位的工具书,狭义仅指语文词典。

它由前言、凡例、正文、附录、索引等部分组成,正文以词条形式解释词目并有序化编排。

词典可按不同标准分为多种类型,汉语词典内容上分为语文词典、学科词典、专名词典三类。

本站词典数据来源网络目前共收录词语数:38073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