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立春的成语

冬季
dōng jì
一年的第四季,我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 ’三个月。参看〖四季 〗。
春季
chūn jì
1.一年第一季。即从立春至立夏的三个月时间。习惯上亦指农历正﹑二﹑三三个月。
迎春
yíng chūn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春配应五方之东﹑五色之青,故于立春日,天子率百官出东郊祭青帝,迎接春季到来。 2.后世地方官例于立春前一日,率士绅僚佐,鼓乐迎春牛﹑芒神于东郊,谓之"迎春"。 3.迎候春天。 4.迎新年。 5.花名。即迎春花。 6.花名。辛夷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辛夷》。
早春
zǎo chūn
1.初春。 2.指秋日所摘的茶。
开春
kāi chūn
(~儿)春天开始;进入春天(一般指农历正月或立春前后):开了春,天气就暖和起来了。
春日
chūn rì
1.春天;春季。 2.春天的太阳。 3.立春之日。
立春
lì chūn
交立春节气;春季开始:明天~ㄧ立了春,天气就要转暖了。
春饼
chūn bǐng
1.一种薄饼,立春日应节的食品。
打春
dǎ/dá chūn
1.旧时州县于立春日鞭土牛以祈丰年的习俗。
楚尾吴头
chǔ wěi wú tóu
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
大地回春
dà dì huí chūn
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
香车宝马
xiāng chē bǎo mǎ
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狐裘蒙戎
hú qiú méng róng
狐裘的皮毛凌乱。用以比喻国政混乱。蒙茸,蓬乱的样子。
八节
bā jié
1.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八节。
干色
gān/gàn sè/shǎi
1.犹犯颜。色,指对方的脸色。 2.谓追逐女色。 3.古代于立春日出春牛示农时以劝耕,春牛毛色以十干所属颜色配成干色。如太岁在甲子,甲属木,东方青色,青色为干色;又如日干为丙子,丙属火,南方赤色,赤色为干色。余类推。
旧雷
jiù léi
1.立春前的雷。
年春
nián chūn
1.新春。
风体
fēng tǐ/tī/bèn
1.风格。 2.风的本体﹑实质。
进春
jìn chūn
1.明清礼仪制度。立春前一日,预设春山﹑宝座﹑芒神﹑土牛,各案于礼部,届日各官俱朝服,生员俱顶戴公服,自部舁案,天文生导引,由东长安左门﹑天安门﹑端门各中门入,至午门前,恭进于皇帝皇后,谓之"进春"。
灵德
líng dé
1.神灵的恩德。
驱傩
qū nuó
1.旧时岁暮或立春日迎神赛会,驱逐疫鬼。始载《后汉书.礼仪志中》:"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眉。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
始春
shǐ chūn
1.立春日。
灵丝
líng sī
1.指传说中联结男女婚姻的红线。 2.指传说中的续命丝。典出《艺文类聚》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
请春词
qǐng chūn cí
1.迎春的诗。
四絶
sì jué
1.传称四种高超的技艺或难得的事物。(1)南朝陈洪偃貌﹑义﹑诗﹑书号为"四絶"。见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七。(2)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郎馀令》:"余令善画,唐秘书省内落星石,薛稷画鹤,贺知章草书,余令凤,相传为四絶。"(3)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词极清丽,苏子美书石,邵餗篆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絶'云。"(4)指《诗经》﹑《楚辞》﹑草书﹑画。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四绝》。 2.指立春﹑立夏
四始
sì shǐ
1.旧说《诗经》有四始,各家说法不一:(1)指"风"﹑"小雅"﹑"大雅"﹑"颂"。《<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2)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
送春
sòng chūn
1.送别春天。 2.旧时立春日的一种风俗。
五郊
wǔ jiāo
1.谓东郊﹑南郊﹑西郊﹑北郊﹑中郊。古代礼仪,帝王于五郊设祭迎气。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
宜春
yí chūn
1.适宜于春天;适应春天。 2.指宜春宫。 3.旧时立春及春节所剪或书写的字样。民间与宫中将其贴于窗户﹑器物﹑彩胜等之上,以示迎春。 4.指宜春院。
宜春苑
yí chūn yuàn
1.古代苑囿名。秦时在宜春宫之东,汉称宜春下苑。即后所称曲江池者。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2.古代苑囿名。宋代宜春苑,在河南开封城东。
信水
xìn/shēn shuǐ
1.古代对立春后黄河水流的称呼。相传可以验证夏秋水势的大小。 2.指妇女月经。以其按月一至,准而有信,故名。
迎气
yíng qì
1.上古于立春日祭青帝,立夏日祭赤帝,立秋日祭白帝,立冬日祭黑帝;后汉除祭四帝外,又于立秋前十八日祭黄帝。用以迎接四季,祈求丰年,谓之"迎气"。
迎岁
yíng suì
1.古代迎接春天的祭礼。 2.迎接新年。
泥牛
ní/nì niú
1.即土牛。古人风俗于立春时以泥土制牛,用此象征春耕开始,劝农耕种。 2.泛指用泥塑制的牛。
木德
mù dé
1.秦汉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胜,附会王朝的命运,以木胜者为木德。 2.谓上天生育草木之德。亦特指春天之德,谓其能化育万物。语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孔颖达疏:"盛德在木者,天以覆盖生民为德,四时各有盛时,春则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于木位。"
元朔
yuán shuò
1.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日。
素纨
sù wán
1.白色细绢。可用以制衣﹑书写等。
咬春
yǎo chūn
1.旧时北方京津等地立春日有吃春饼和生萝卜的习俗,称为"咬春"。
八风
bā fēng
1.八方之风。 2.八种季候风。 3.指八音。 4.佛教语。谓世间能煽动人心之八事: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背后排拨为"毁"﹐背后赞美为"誉"﹐当前赞美为"称"﹐当前排拨为"讥"﹐逼迫身心名"苦"﹐悦适心意名"乐"。见《释氏要览下.躁静》。
瑶华
yáo huá/huà/huā
1.亦作"瑶花"。 2.玉白色的花。有时借指仙花。 3.喻指霜﹑雪。 4.指美玉。 5.比喻诗文的珍美。亦用以对人诗文的美称。 6."瑶华圃"的省称。为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调风
tiáo/diào fēng
1.条风。八风之一。 2.整顿风俗。
春社
chūn shè
1.古时于春耕前(周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以祈丰收,谓之春社。
春官
chūn guān
1.古官名。颛顼氏时五官之一﹐为木正。见贾公彦《<周礼正义>序》引《左传.昭公十七年》汉服虔注。又为《周礼》六官之一﹐掌礼法﹑祭祀。见《周礼.天官.小宰》。唐﹑宋﹑明﹑清司天官属有春官正﹑夏官正等五官。明太祖立春夏秋冬官﹐谓之四辅。见《旧唐书.职官志二》﹑《宋史.律历志》﹑《明史.安然传》。 2.唐光宅年间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 3.旧俗在迎春仪式中扮演导牛者的角色。
拜春
bài chūn
1.立春日互相庆贺。
斗柄指东
dǒu bǐng zhǐ dōng
北斗星的柄指向东方。指节气已到立春。
彩燕
cǎi yàn
1.旧俗﹐立春日剪彩绸为燕饰于头部。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彩胜
cǎi shèng
1.即旛胜。唐宋风俗﹐每逢立春日﹐剪纸或绸作旛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以庆祝春日来临。 2.谓博戏取胜。 3.指彩头﹑奖品。
春盘
chūn pán
1.古代风俗,立春日以韭黄﹑果品﹑饼饵等簇盘为食,或馈赠亲友,称春盘。帝王亦于立春前一天,以春盘并酒赐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