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的组词
判常见的组词有:判子,判读,判然,判折,判命,判阅,判冤决狱,判断,判裂,判决性实验,判决,判断力,判合,判牍,判滞,判若水火,判令,判官,判单,判司,判若黑白,判正,判决书,判事,判案,判施,判例,判定,判断句,判县
词语 | 解释 |
---|---|
判子 | 判子 pàn zǐ1.管理仓库的人。 |
判读 | 判读 pàn dú/dòu1. 判断视觉符号所包含的信息。如:卫星照片判读。如:通过图像分析,把断层的活动性质判读出来。 |
判然 | 判然 pàn rán1.显然;分明貌。 |
判折 | 判折 pàn zhē/zhé/shé1.裁决。 |
判命 | 判命 pàn mìng1.犹拼命。 |
判阅 | 判阅 pàn yuè1.批阅。 |
判冤决狱 | 判冤决狱 pàn yuān jué yù判:评判;决:判决;狱:案件。评判冤案,判决官司。 |
判断 | 判断 pàn duàn①断定:判断准确|正确的判断。②判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③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如:“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符合客观实际,判断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检验判断真假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判断由概念组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映现实的结果。判断总是表现为句子,但是并非所有的句子都表示判断。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示,同一个句子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判断。 |
判裂 | 判裂 pàn liè/liě1.割裂;分离。 |
判决性实验 | 判决性实验 pàn jué xìng shí yàn一般指能决定性地判决相互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中的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的实验。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相互竞争的理论有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判决作用,但是最终的、一劳永逸地宣布证实一个理论而否认另一个理论的判决性实验并不存在。 |
判决 | 判决 pàn jué法院对审理终结的案件就实体问题作出的处理决定。如刑事诉讼的判决解决的实体问题是: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种罪,是否处以刑罚,处以何种刑罚等。 |
判断力 | 判断力 pàn duàn lì1.分析决断的能力。 |
判合 | 判合 pàn hé/gě1.配合;两半相合。特指两性的结合。 |
判牍 | 判牍 pàn dú1.批阅公文。 |
判滞 | 判滞 pàn zhì1.犹言辨难解惑。 |
判若水火 | 判若水火 pàn ruò shuǐ huǒ判:区别。比喻两者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
判令 | 判令 pàn líng/lǐng/lìng1.犹命令。 |
判官 | 判官 pàn guān古代佐理地方长官的僚属。迷信借以指阎王手下管生死簿的官:判官笔。 |
判单 | 判单 pàn dān/shàn/chán1.清单。 |
判司 | 判司 pàn sī1.古代官名。唐代节度使﹑州郡长官的僚属,分别掌管批判文牍等事务。亦用以称州郡佐吏。 |
判若黑白 | 判若黑白 pàn ruò hēi bái判:区别。像黑白那样区分得清清楚楚。形容界限清楚,不易混淆。 |
判正 | 判正 pàn zhèng1.评定;评断。 |
判决书 | 判决书 pàn jué shū1. 法院根据判决完成的文书。 |
判事 | 判事 pàn shì1.谓审理﹑裁决狱讼。唐代官吏考绩,有"四善二十七最"名目,其六为判事之最。 |
判案 | 判案 pàn àn1.谓政府官员批阅公文,处理政务。 2.犹结论。 |
判施 | 判施 pàn shī1.分别施予。 |
判例 | 判例 pàn lì法院可以援引为审理同类案件的法律依据的判决和裁定。在某些国家对具体案件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可因法院多次援引而被赋予一般法律规范的性质。在英国,判例是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我国,法院对同类案件所作的判决和裁定只能作为审理案件的参考,不能作为法律依据。 |
判定 | 判定 pàn dìng1.裁定;断定。 |
判断句 | 判断句 pàn duàn jù/gōu1.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 |
判县 | 判县 pàn xiàn/xuán1.古礼。卿大夫两面悬乐器,称为"判悬"。县,同"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