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的组词
史常见的组词有:史匠,史绩,史迁,史阁,史馆,史才,史谈,史君子,史李,史君,史争旦夕,史裁,史鉴,史学,史鱼之俦,史笔,史鱼秉直,史晨碑,史乘,史巫,史臣,史课,史篇,史诗,史里芬计划,史胥,史抄,史阙文,史班,史祸
词语 | 解释 |
---|---|
史匠 | 史匠 shǐ jiàng1.指无史才而只重视文字形式的人。 |
史绩 | 史绩 shǐ jì1.历史功绩。 |
史迁 | 史迁 shǐ qiān1.汉司马迁的别称。司马迁为太史令﹑掌修史,故称。 |
史阁 | 史阁 shǐ gé1.即史馆。 |
史馆 | 史馆 shǐ guǎn1.官修史书的官署名。北齐时设立,唐太宗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
史才 | 史才 shǐ cái1.修史的才能。 |
史谈 | 史谈 shǐ tán1.汉司马迁之父谈的别称。谈官太史令,故称。 |
史君子 | 史君子 shǐ jūn zǐ1.中草药名。即使君子。史,通"使"。 |
史李 | 史李 shǐ lǐ1.古代法官的别称。 |
史君 | 史君 shǐ jūn1.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史,通"使"。 |
史争旦夕 | 史争旦夕 zhǐ zhēng dàn xī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
史裁 | 史裁 shǐ cái1.谓史事的裁断能力。 |
史鉴 | 史鉴 shǐ jiàn1.泛称史籍。《史记》与《资治通鉴》为我国史书代表著作,故用二者为我国史籍的代称。 |
史学 | 史学 shǐ xué1.研究﹑编纂人类社会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的学问。 2.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参阅《唐会要.贡举中》。 |
史鱼之俦 | 史鱼之俦 shǐ yú zhī chóu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谏著名;俦:同伴。像史鱼一样正直。常用于形容刚直的人。 |
史笔 | 史笔 shǐ bǐ1.历史记载的代称。指史册。 2.指修史之笔。 3.指执史笔之人,史官。 4.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 |
史鱼秉直 | 史鱼秉直 shǐ yú bǐng zhí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谏著名;秉:秉性;直:正直。史鱼秉性正直。形容人秉性刚直不阿。 |
史晨碑 | 史晨碑 shǐ chén bēi也称《史晨前后碑》。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69年立。一面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称“前碑”,又一面刻《史晨飨孔庙碑》,称“后碑”。碑文记载了当时尊孔活动的情况。书法端正谨严,为学汉隶者所取法。 |
史乘 | 史乘 shǐ chéng/shèng1.《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乘》﹑《梼杌》﹑《春秋》本为三国之史籍名,后因泛称史书为"史乘"。 |
史巫 | 史巫 shǐ wū1.祝史和巫觋。古代司祭祀﹑事鬼神的人。 |
史臣 | 史臣 shǐ chén1.史官。 |
史课 | 史课 shǐ kè1.研读史书的日课。 |
史篇 | 史篇 shǐ piān1.《史籀篇》的省称。相传为周代教学童识字的字书。 |
史诗 | 史诗 shǐ shī以叙述历史为内容的长诗,多记述重大史事或英雄传说:长征史诗|荷马史诗。 |
史里芬计划 | 史里芬计划 shǐ lǐ fēn jì huá/huà德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制定的战略计划。1905年由德军参谋总长史里芬制定。其中心是速决战,集中优势兵力,在短期内先击败西方的法国,再全力进攻东方的俄国,力争在三四个月中结束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基本上采取这一战略方针,但最终都告失败。 |
史胥 | 史胥 shǐ xū1.掌管文书的小吏。 |
史抄 | 史抄 shǐ chāo1. 摘录史书编成的书。 |
史阙文 | 史阙文 shǐ què/quē wén1.史书上阙而不书或已脱漏的文字。语出《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能者。" |
史班 | 史班 shǐ bān1.汉代大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和班固的并称。 |
史祸 | 史祸 shǐ huò1.因修史而召致的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