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的组词

芦常见的组词有:芦沟桥,芦萉,芦雪,芦酒,芦丁,芦苇,芦藩,芦簰,芦根,芦粟,芦笛,芦竹,芦人,芦箔,芦笋,芦虎,芦苻,芦牌,芦哨,芦笙节,芦芽,芦笳,芦子,芦荡火种,芦荻,芦中人,芦花,芦扉,芦菲,芦荟

词语 解释
沟桥 芦沟桥 lú gōu qiáo1.在北京广安门西,跨永定河上。建于金,清初重建。全桥由十一孔石拱组成。桥旁石栏上共精刻石狮子485个,千姿百态,生动雄伟。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芦萉 lú féi1.莱菔的别名。又名梦卜。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莱菔》。
芦雪 lú xuě1.即芦花。因芦花色白如雪,故称。
芦酒 lú jiǔ1.以芦管插酒桶中吸而饮之。这种饮酒方法称"芦酒"。
芦丁 lú dīng/zhēng1.即芦人。
芦苇 lú wěi又称“芦”、“苇”。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多长在水边。地下有粗壮的根状茎。叶披针形,花紫色。是保土固堤植物。秆可造纸编席。花絮可填枕头。根状茎能入药。
芦藩 lú fān1.用芦苇编制的篱笆。
芦簰 lú pái1.用芦苇平排地连在一起做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芦根 lú gēn1.芦苇的地下茎。性寒味甘,中医用作利尿剂和清热解毒剂。
芦粟 lú sù1.高粱的一个品种。又称甜高粱,俗称甜芦粟,茎可生吃或制糖。
芦笛 lú dí1.即芦茄。
芦竹 lú zhú1.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粗壮,叶片扁平,披针形,圆锥花序。多生长在河岸、路边。茎杆可作轻工业和特种手工业的原料。也叫“荻芦竹”。
芦人 lú rén1.刈芦苇的人。
芦箔 lú bó1.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
芦笋 lú sǔn1.芦苇的嫩芽。形似竹笋而小,可食用。
芦虎 lú hǔ1.蟹的一种。
芦苻 lú fú1.即芦莩。
芦牌 lú pái1.见"芦簰"。
芦哨 lú shào1.芦笳一类的乐器。以芦为之。
笙节 芦笙节 lú shēng jié也称“九月芦笙会”。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九月二十七日开始,为期2~3天。届时,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芦笙会场,开展以跳芦笙舞为主的各种文体活动,庆祝丰收。
芦芽 lú yá1. 芦苇的芽,即芦笋。
芦笳 lú jiā1.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以芦叶为管,管口有哨簧,管面有音孔,下端范铜为喇叭嘴状,吹时用指启闭音孔,以调音节。清代兵营巡哨多用之。
芦子 lú zǐ1.即芦人。 2.古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志丹县北与靖边县交界处。因两崖峙立如门,形似葫芦而得名。
荡火种 芦荡火种 lú dàng huǒ zhǒng/zhòng沪剧剧目。1960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郭建光等十八个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以茶馆店老板娘身份活动的地下联络员阿庆嫂,智斗勾结日本侵略军的忠义救国军头目胡传魁、刁德一,掩护伤员,并在伤员痊愈后,设计一举歼灭敌人。京剧《沙家浜》据此改编。
芦荻 lú dí1.芦与荻。
中人 芦中人 lú zhōng rén1.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楚之亡臣伍子胥奔吴,至江,渔夫渡之。见子胥有饥色,曰:'为子取饷。'渔夫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渔夫来,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后因以指伍子胥。
芦花 lú huā1.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2.借指芦衣。
芦扉 lú fēi1.芦草编织的门扇。 2.亦作"芦菲"。用芦苇编成的席子。
芦菲 lú fēi/fěi1.见"芦扉"。
芦荟 lú huì1. 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Aloe vera var. chinensis),叶大而肥厚、基出、簇生、狭长披针形,花黄色或有赤色斑点,多产于热带地方。又名“油葱”,叶边缘有尖锐的锯齿,花像穗子,叶汁可入药。

芦的二字词语

芦的三字词语

沟桥 笙节 中人

芦的四字成语

荡火种

其他字的组词

吭组词 刮组词 拂组词 炬组词 匾组词 装组词 湖组词 谬组词 滴组词 噩组词 㱎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