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节的拼音、解释、组词

芦笙节的简介:

lú shēng jié
也称“九月芦笙会”。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九月二十七日开始,为期2~3天。届时,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芦笙会场,开展以跳芦笙舞为主的各种文体活动,庆祝丰收。

  • AI解释

芦笙节》是指中国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为“芒蒿节”、“吃新节”或“踩歌堂”。这个节日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及云南等地。芦笙节是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盛事之一,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歌舞表演,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吹奏芦笙舞蹈。

详细解释:

  • 名称由来:芦笙是一种苗族、侗族等民族特有的一种簧管乐器。节日中人们会聚在一起演奏芦笙,因此得名“芦笙节”。
  • 时间安排:通常在农历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举行,也有些地方根据当地习惯调整具体日期。
  • 庆祝活动
  • 祭祖仪式和祭祀自然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吹奏芦笙、跳芦笙舞,歌颂丰收成果,表达喜悦之情。
  • 赛歌会或唱山歌比赛,展示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才华。

造句:

  1. 每年秋天,侗族村寨都会举办盛大的芦笙节庆祝活动。
  2. 当地政府每年都会拨款支持芦笙节的筹备工作,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3. 芦笙节上,年轻人会穿着节日盛装,跳起欢快的舞蹈。
  4. 芦笙节期间,还会有各种手工艺品展览和民族歌舞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5. 这个传统节日对于苗族、侗族人民来说意义非凡,是他们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

分词解释

1 〔~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花”、“~根”、“~笛”、“~席”、“~荡”;亦简称“苇”,如“~丛”、“~塘”、“~箔”、“~荡”。2 姓。

shēng

1 管乐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吹奏:~歌。芦~。~管乐(yuè)。

jié,jiē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6 礼度:礼~。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8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9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10 略去,简略:~选。~录。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