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的组词

印常见的组词有:印号,印存,印纸历子,印匣,印度河恒河平原,印面,印象,印刷物,印税,印迹,印信,印堂,印奁,印结,印子债,印池,印子房,印度草,印度教,印泥,印烙,印对,印朱,印度半岛,印章,印盒,印画,印本,印度河,印钉

词语 解释
印号 yìn hào/háo1.官印和官号。 2.犹今之商标。
印存 yìn cún1.见"印谱"。
纸历子 印纸历子 yìn zhǐ lì zǐ1.宋制,外任官员赴任时,朝廷发给印有各种项目的记录册,由官员于任上填写,作为考核其政绩的根据,称"印纸历子"。
印匣 yìn xiá1.印章盒。
度河恒河平原 印度河恒河平原 yìn dù/duó hé héng hé píng yuán又称“印度大平原”。在南亚喜马拉雅等山脉和德干高原之间。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平原东部又称恒河平原,大部在印度境内;西部又称印度河平原,大部在巴基斯坦境内。
印面 yìn miàn1.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 2.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
印象 yìn xiàng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印象深刻|奇怪得很,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
刷物 印刷物 yìn shuā/shuà wù1.印刷品。
印税 yìn shuì1.即印花税。
印迹 yìn jì1.痕迹,踪迹。
印信 yìn xìn/shēn1.公私印章的总称。 2.借指权力或官职。
印堂 yìn táng1.旧时相面的人称额部两眉之间为"印堂",根据印堂的气色判断人的富贵祸福。 2.针灸穴位名,位于两眉头之间。参阅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印奁 yìn lián1.犹印盒。
印结 yìn jié/jiē1.盖有印章的保证文书。结,表示负责或承认了结的字据。 2.指出具印结所得的酬金。
子债 印子债 yìn zǐ zhài1.即印子钱。
印池 yìn chí1.印泥缸。
子房 印子房 yìn zǐ fáng1.印子铺。
度草 印度草 yìn dù/duó cǎo1.又名印度大麻。原产于印度北部。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皮用作麻织品原料。可作催眠﹑止痛﹑镇静剂。或作为嗜好品吸食,其危害性略同鸦片。
度教 印度教 yìn dù/duó jiào/jiāo印度的传统宗教。公元8-9世纪,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经商羯罗等改革后形成。也称“新婆罗门教”。主要经典为《吠陀》等。主要教义仍是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主要教派有湿婆派、毗湿奴派和性力派等。近代以来又相继出现梵社、圣社、罗摩克里希那教会等组织,并传布到世界各地。
印泥 yìn ní/nì图章盖印用的深红色涂料。用艾绒、蓖麻油及红色颜料等混和制成。
印烙 yìn lào/luò1.在牲畜或器物上烫火印。 2.比喻留下不易磨灭的痕迹。
印对 yìn duì1.犹印证。
印朱 yìn zhū/shú1.印泥。
度半岛 印度半岛 yìn dù/duó bàn dǎo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略呈三角形,面积约209万平方千米。是印度国土的主体。广义的印度半岛还包括印度河恒河平原。
印章 yìn zhāng又称“图章”。古称“”,后多作“玺”。自秦始皇起,“玺”为帝王专用,官、私所用称“印”。先秦、秦汉时期多作封发简牍等物件之用,将印盖于封泥之上。纸广泛应用后,印章遂以朱色印泥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古多以金属、玉为印材,元代以后盛行石章,另也用象牙。牛角、木、水晶等作材料。
印盒 yìn hé1.模子。 2.盛印章的盒子。
印画 yìn huà1.谓帝王在诏令或奏章上用印画可。犹今言批准。
印本 yìn běn1.印刷的书本。对写本而言。
度河 印度河 yìn dù hé亚洲南部大河。发源于中国西藏高原的冈底斯山,称“狮泉河”,流经克什米尔,在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长3180千米,流域面积约96万平方千米。河口附近形成印度河三角洲。其发达的干支流灌溉系统,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
印钉 yìn dīng/dìng1.印刷装订。

印的二字词语

印的三字词语

刷物 子债 子房 度草 度教 度河 刷业 头钱 契钱 刷体 度绸 子钱 子金 经院 靶子 章学 地语 花税 度洋 象派

印的四字成语

纸历子 度半岛 加文化 累绶若 象画派 第安人

其他字的组词

⼦组词 月组词 匇组词 艼组词 灸组词 叔组词 姓组词 疟组词 轴组词 棉组词 跋组词 韩组词 感组词 歇组词 雾组词 鬞组词 糶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