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的组词
印常见的组词有:印子金,印施,印钮,印手,印靶子,印契,印制,印盒,印佩,印篆,印子房,印布,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囊,印度斯坦人,印钥,印章学,印度教,印匙,印相纸,印记,印信,印染,印鏁,印刷品,印象,印度河,印床,印刷,印文
词语 | 解释 |
---|---|
印子金 | 印子金 yìn zǐ jīn1.即爰金。古代金币名。流通于战国时的楚国。方形,上铸文字,如"郢爰"﹑"陈爰"﹑"专爰"等。"郢"﹑"陈"等字是地名,爰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或货币单位。 |
印施 | 印施 yìn shī1.谓刻印佛经,广为布施。 |
印钮 | 印钮 yìn niǔ亦作“印纽”,又称“印鼻”。印章顶端的带孔雕饰。钮孔用以穿绶带佩印于身上。秦汉印钮,有龟、螭、辟邪、虎等形状,以区分官员品级。后世私印之钮,形式更多。 |
印手 | 印手 yìn shǒu1.印刷工人。 |
印靶子 | 印靶子 yìn bǎ zǐ1.见"印把子"。 |
印契 | 印契 yìn qì/qiè/xiè1.官府盖印认可的田宅契据。 |
印制 | 印制 yìn zhì1.古代指关于印信的制度。 |
印盒 | 印盒 yìn hé1.模子。 2.盛印章的盒子。 |
印佩 | 印佩 yìn pèi1.官印。古人常将官印佩带在腰间,故称。 |
印篆 | 印篆 yìn zhuàn1.印章。因印章多用篆文,故称。 2.盖印后留下的印文。 |
印子房 | 印子房 yìn zǐ fáng1.印子铺。 |
印布 | 印布 yìn bù1.印行。 |
印度民族大起义 | 印度民族大起义 yìn dù/duó mín zú dà/dài/tài qǐ yì1857-1859年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1857年5月10日,起义在密拉特爆发。第二天起义军攻占首都德里。起义波及印度北部、中部、南部的二十个地区。1859年起义遭到镇压。 |
印囊 | 印囊 yìn náng/nāng1.古代装印信的口袋。 |
印度斯坦人 | 印度斯坦人 yìn dù/duó sī tǎn rén一译“兴都斯坦人”。印度人数最多的民族。另有少数在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约2.1亿人(1983年)。讲印地语。大多信印度教,少数信伊斯兰教。盛行种姓制度和种姓内婚。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手工业。 |
印钥 | 印钥 yìn yuè/yào1.印匣的钥匙。 |
印章学 | 印章学 yìn zhāng xué1.考古学的一个部门。收集整理古代印章,考释印文,研究印章形制的变革。除与古文字学﹑篆刻学密切相关外,对研究古代文书制度﹑官制和地名的变迁,以及鉴别历史文件的真伪,都有一定的帮助。宋王厚之的《汉晋印章图谱》是我国最早的印章学专着。 |
印度教 | 印度教 yìn dù/duó jiào/jiāo印度的传统宗教。公元8-9世纪,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经商羯罗等改革后形成。也称“新婆罗门教”。主要经典为《吠陀》等。主要教义仍是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主要教派有湿婆派、毗湿奴派和性力派等。近代以来又相继出现梵社、圣社、罗摩克里希那教会等组织,并传布到世界各地。 |
印匙 | 印匙 yìn chí/shi1.开印匣的钥匙。 |
印相纸 | 印相纸 yìn xiāng/xiàng zhǐ1.印相片的感光纸。其表面涂有氯化银乳剂。感光速度较感光片和放大纸慢,对红色不敏感。 |
印记 | 印记 yìn jì1.公章;图章。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叙古今公私印记》。 2.盖章的印迹。 3.痕迹;标记。 |
印信 | 印信 yìn xìn/shēn1.公私印章的总称。 2.借指权力或官职。 |
印染 | 印染 yìn rǎn1.纺织品的印花和染色。 |
印鏁 | 印鏁 yìn suǒ1.见"印锁"。 |
印刷品 | 印刷品 yìn shuā/shuà pǐn1.印刷成的书报﹑图片等。 |
印象 | 印象 yìn xiàng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印象深刻|奇怪得很,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 |
印度河 | 印度河 yìn dù hé亚洲南部大河。发源于中国西藏高原的冈底斯山,称“狮泉河”,流经克什米尔,在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长3180千米,流域面积约96万平方千米。河口附近形成印度河三角洲。其发达的干支流灌溉系统,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 |
印床 | 印床 yìn chuáng镌刻印章的工具。一般呈“凹”字形,如床,故称。刻印时印材置于中凹处,以木片垫实空隙,使之固定,便于用刀。 |
印刷 | 印刷 yìn shuā/shuà将文字、图画、照片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织品、皮革等材料表面上,呈现原稿内容的技术。有纸张印刷、塑料印刷、皮革印刷和纺织品印刷等。最常用的为纸张印刷。 |
印文 | 印文 yìn wén1.图章上或印迹上的文字。 2.盖有公章的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