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的拼音、解释、组词
萧的基本解释:
1 即“艾蒿”。
2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然。~瑟。~索。~飒。~森。~骚。~疏。~条。
3 〔~~〕①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兮易水寒”;②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4 〔~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
5 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萧的笔顺/笔顺名
一,丨,丨,𠃍,一,一,丨,ノ,丨,ノ,丶
横,竖,竖,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
1 一
横
-
2 丨
竖
-
3 丨
竖
-
4 𠃍
横折
-
5 一
横
-
6 一
横
-
7 丨
竖
-
8 ノ
撇
-
9 丨
竖
-
10 ノ
撇
-
11 丶
点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寂寥冷落的样子。如:「萧瑟」、「萧索」、「萧条」。
2. 萧萧:状声词。形容马声、风声、落叶声。如:「马鸣萧萧」、「风萧萧兮易水寒」、「无边落木萧萧下」。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寂寥、冷清。【例】萧条、萧瑟、萧索
2. 状声词。形容马鸣声、风声或落叶声。【例】萧萧
3. 姓。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一种香草。即艾蒿。《说文解字.艸部》:「萧,艾蒿也。」《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唐.孔颖达.正义:「陆玑云:『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
2. 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3. 寂寥、冷清。如:「萧索」、「萧瑟」、「景气萧条」。晋.刘伶〈北芒客舍诗〉:「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
4. 庄严、恭谨。通「肃」。《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三国魏.何晏.集解:「郑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详细解释
萧
蕭 xiāo
〈名〉
【本义】:艾蒿
【造字法】:形声。从艸,肃声。
1 同本义 ([En.] worm wood)
【引】
1 《说文》:萧,艾蒿也。
2 《尔雅》:萧萩。 注:“即蒿。”
3 《周礼·甸师》:共萧茅。
4 《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
【例】
又如:萧艾(臭草名。比喻不肖或平凡无才);萧敷艾荣(比喻凡事委曲求全,以致飞黄腾达)
2 古国名 ([En.] Xiao state)。春秋时宋的附庸,灭于楚。地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引】
1 《左传》:楚子伐 萧。
3 县名 ([En.] Xiao county)。在安徽省北端,东邻江苏省,西接河南省。秦置县
4 姓
【引】
1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
萧
蕭 xiāo
〈形〉
1 萧条,冷落;荒凉 ([En.] desolate;dreary)
【引】
1 晋· 陶潜《自祭文》: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2 晋· 刘伶《北芒客舍》: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
3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4 清· 张廷玉《明史》:屋舍萧然。
【例】
又如:萧屑(凄凉寂寞);萧梢(草木凋落而萧条的景象)
2 稀疏 ([En.] rare)
【引】
1 元· 张可久《折桂令·读史有感》:说到知音,自古无多,白发萧疏,青灯寂寞,老子婆娑。
【例】
又如:萧然;萧瑟
3 草木茂密的样子 ([En.] dense)。
【例】
如:萧森(草木茂密的样子);萧蔘(草木茂盛的样子);萧椮(草木茂盛貌)
4 通“肃”( sù)。恭敬;严肃 ([En.] respectful;severe)
【引】
1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 《后汉书·傅蘷传》: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
5 洒脱 ([En.] free and easy)
【引】
1 唐· 顾况《山居即事》: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
【例】
又如:萧闲(洒脱悠闲);萧放(萧洒放浪);萧远(萧洒远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