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1884-1940)的拼音、解释、组词

萧友梅(1884-1940)的简介:

xiāo yǒu méi (1884-1940)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广东中山人。曾留学日本和德国,1916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及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论著有《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等。作有《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一百余首歌曲以及大型合唱曲、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大提琴曲等。

  • AI解释

《萧友梅(1884-1940)》

萧友梅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作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和音乐理论研究方面的奠基者之一,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他出生于1884年,逝世于1940年。

详细解释

  • 生平与贡献:萧友梅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早年留学日本,曾师从铃木五郎学习作曲和指挥。归国后,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音乐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他还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音乐专业教育机构——国立音专(现中央音乐学院)。
  • 作品与影响: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合唱及管弦乐作品,其中《春思曲》等作品至今广为传唱。萧友梅不仅在作曲方面有着深厚造诣,在音乐理论和教育领域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 历史地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之一,他倡导使用西方音乐语言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造句

  1. 萧友梅不仅是著名的作曲家,也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
  2. 在北京大学时,萧友梅开设了中国第一个正式的音乐系科,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3. 《春思曲》是萧友梅的作品之一,在我国广为传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 萧友梅曾留学日本,他的经历对后来在中国推广西方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由于萧友梅的努力和贡献,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得到了显著发展。

分词解释

xiāo

1 即“艾蒿”。2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然。~瑟。~索。~飒。~森。~骚。~疏。~条。3 〔~~〕①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兮易水寒”;②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4 〔~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5 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yǒu

1 彼此有交情的人:朋~。~谊。~情。2 有亲近和睦关系的:~邦。~邻。3 相好,互相亲爱:~爱。~善。

méi

1 落叶乔木,品种很多,性耐寒,初春开花,有白、红等颜色,分五瓣,香味很浓,果实球形,味酸:~花。~子。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