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墙之变的拼音、解释、组词
萧墙之变的简介: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产生于家中的祸乱,比喻由内部原因所致的灾祸、变乱。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祸起萧墙」。见「祸起萧墙」条。
2. 此处所列为「祸起萧墙」之典源,提供参考。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1>也,相2>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3>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4>于邦内。吾恐季孙5>之忧,不在颛臾6>,而在萧墙7>之内也。」 〔注解〕 (1) 由与求: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春秋鲁国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亲孝。仕卫,死于孔悝之难。富政治长才,在孔门四科中,列于政事科。求,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时代鲁国人。为孔子弟子。性谦退,有才艺,擅长政事。鲁哀公三年时成为季氏的家臣,在孔门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亦称为「冉有」。 (2) 相:辅佐。 (3)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见「分崩离析」。 (4) 干戈:比喻兵事、战乱。 (5) 季孙:春秋时鲁国大夫世家,与孟孙、叔孙并称「三桓」,掌握鲁国实权。 (6) 颛臾:鲁国境内一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颛,音ㄓㄨㄢ。 (7) 萧墙:萧,肃敬。墙,指屏风。古代君臣相见的礼节,到屏风之处而更加肃敬。故以萧墙比喻内部或至近之地。
3. 此处所列为「祸起萧墙」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萧墙是古代宫廷内当做门的屏风,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所以萧墙用来比喻内部,灾祸从萧墙那样近的地方引起,表示祸乱起于内部,而非外来。在《论语.季氏》篇中记载,由于季氏要攻打颛臾,所以辅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来请教孔子的意见。孔子回答:「一个国家如果财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匮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之内没有祸乱,就不会倾覆。如果他国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们,使他们来归。他们来归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国的人民,邦国分裂瓦解,无法保全,反而要在国内动兵征伐。我怕季氏的忧患,不是远在颛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后来「祸起萧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祸乱发生于内部。
词语解释
《萧墙之变》,源自于古代典籍《论语·季氏》:“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这一段中,原句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崔子弑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为也?……《志》云:‘出则接于萧墙之外,入则枕于床席。’”“萧墙”原意是指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此处借指国君的宫廷,引申为内部,特别是家族内部或小团体之间发生的变故或纷争。
《萧墙之变》特指在内部引发的重大变化、冲突或变故。常用来比喻发生在亲朋好友或者家人之间的争斗、祸事等。
造句
- 在这个项目中,团队成员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这场内部的“萧墙之变”让整个项目的进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 家族企业内部出现了“萧墙之变”,兄弟俩为了争夺继承权大打出手,家族生意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 这个社团内部最近爆发了“萧墙之变”,导致许多人对组织失去了信心,活动也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 两家公司因为利益冲突而爆发了“萧墙之变”,最终不仅损失了大量资源,还影响到了合作项目的发展。
- 公司高层之间的矛盾升级为了一场“萧墙之变”,结果不仅造成了人员流失,还影响了公司的声誉。
分词解释
xiāo
1 即“艾蒿”。2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然。~瑟。~索。~飒。~森。~骚。~疏。~条。3 〔~~〕①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兮易水寒”;②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4 〔~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5 姓,如南朝梁有萧统。qiáng
1 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砖~。土~。院~。城~。~垣。~头。~头草。铜~铁壁。2 门屏:萧~(喻内部,如“祸起~~”)。3 古代出殡时张于棺材周围的帏帐。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biàn
1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变化;改变:情况~了。~了样。2 变成:沙漠~良田。后进~先进。3 使改变:~废为宝。4 能变化的;已变化的:~数。~态。5 变卖:~产。6 变通:通权达~。7 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政~。8 指变文:目连~。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