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的组词
铜常见的组词有:铜雀妓,铜牙弩,铜石,铜尺,铜壶门,铜角,铜板,铜斗儿家门,铜煲,铜打铁铸,铜爵楼,铜雀分香,铜龠尺,铜叶,铜浇铁铸,铜墙,铜筋铁骨,铜鸭,铜鱼使,铜子,铜元,铜锤花脸,铜面具,铜川市,铜匮,铜堑,铜门,铜帽,铜盏,铜符
词语 | 解释 |
---|---|
铜雀妓 | 铜雀妓 tóng què/qiāo/qiǎo jì1.亦作"铜爵妓"。指三国魏曹操的歌舞妓。 2.乐府平调曲名。又名"铜雀台"。南朝齐谢朓﹑唐高适均有《铜雀妓》诗。参见"铜雀台"。 |
铜牙弩 | 铜牙弩 tóng yá nǔ1.用铜制机栝发箭的弓。 |
铜石 | 铜石 tóng shí/dàn1.紫铜色的岩石。 |
铜尺 | 铜尺 tóng chǐ/chě1.铜制的律尺。古代用以量较乐器﹐又可依以为准﹐铸铜律吕以调声韵。 |
铜壶门 | 铜壶门 tóng hú mén1.宋时成都铜壶阁附近门名。 |
铜角 | 铜角 tóng jiǎo/jué1.军中乐器名。铜制喇叭。上下二截﹐形如竹筒﹐故俗称号筒。 |
铜板 | 铜板 tóng bǎn1.铜元。 2.铜制板材。 3.铜版。 4.铜制的演唱快书等打拍子用的板状器具。 |
铜斗儿家门 | 铜斗儿家门 tóng dǒu/dòu ér/er jiā/gū/jie mén1.犹言富丽的屋宇。 |
铜煲 | 铜煲 tóng bāo1.铜制的锅。 |
铜打铁铸 | 铜打铁铸 tóng dǎ tiě zhù形容非常牢靠、稳固。 |
铜爵楼 | 铜爵楼 tóng jué lóu1.楼阁名。在铜雀台上。 |
铜雀分香 | 铜雀分香 tóng què/qiāo/qiǎo fēn/fèn xiāng1.三国魏曹操临终遗令云﹕"吾婕妤妓人﹐皆着铜雀台……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余香可分与诸夫人。"文见晋陆机《吊序》。后用为人临死前对妻妾的恋念之典。 |
铜龠尺 | 铜龠尺 tóng yuè chǐ/chě1.量具。古时用以度量黄钟之管和它的直径。 |
铜叶 | 铜叶 tóng yè/xié1.薄铜片。 2.借指茶盏。 |
铜浇铁铸 | 铜浇铁铸 tóng jiāo tiě zhù形容体格非常强壮。 |
铜墙 | 铜墙 tóng qiáng1.神话中所谓铜制的墙。语本《神异经.中荒经》﹕"西南裔外老寿山﹐以黄铜为墙。" 2.泛指牢不可破的墙类阻碍物。 |
铜筋铁骨 | 铜筋铁骨 tóng jīn tiě gǔ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 |
铜鸭 | 铜鸭 tóng yā1.铜制的鸭形香炉。 |
铜鱼使 | 铜鱼使 tóng yú shǐ1.指刺史。 |
铜子 | 铜子 tóng zǐ1.铜元。 |
铜元 | 铜元 tóng yuán1.从清代末年到抗日战争前通用的铜质辅币﹐圆形。因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中间无孔﹐故俗亦称"铜板"。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广东开始铸造。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有蟠龙纹。每枚重库平二钱﹐当制钱十文﹐每百枚换银元一元。除当十铜元外﹐还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额。流通最广的是当十铜元﹐俗称"单铜板"﹔其次是当二十文的铜元﹐俗称"双铜板"。宣统年间(公元1909年-1911年)﹐铜元正面改铸"大清铜币"四字。在北洋军阀时期﹐铜元的种类很多﹐河南有当五十的铜元﹐四川 |
铜锤花脸 | 铜锤花脸 tóng chuí huā liǎn1.戏曲中花脸的一种﹐偏重唱工﹐因《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抱着铜锤而得名。后泛称偏重唱功的花脸脚色为铜锤花脸。亦省称"铜锤"。 |
铜面具 | 铜面具 tóng miàn jù1.古代将士出征时常戴之以作防护和威慑敌人的铜制面具。 |
铜川市 | 铜川市 tóng chuān shì在陕西省中部、渭河平原北部,咸铜铁路通此。1958年设市。人口42.8万(1995年)。盛产煤炭。有煤炭、陶瓷、水泥、机械、化学等工业。为陕西省重要工业城市。 |
铜匮 | 铜匮 tóng kuì/guì1.铜制的柜。 |
铜堑 | 铜堑 tóng qiàn/zàn/jiàn1.产铜的山堑。 |
铜门 | 铜门 tóng mén1.指金门﹐金马门。 |
铜帽 | 铜帽 tóng mào1.指枪弹。因弹壳系铜制﹐故名。 2.潜水员下水操作时戴的帽子﹐密封不透水﹐借助玻璃孔进行观察﹐通过气环口进行呼吸。 |
铜盏 | 铜盏 tóng zhǎn1.铜制的杯盏。 |
铜符 | 铜符 tóng fú1.见"铜虎符"。 2.见"铜鱼符"。 3.铜制的封门板。 4.道士所用的符契之类的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