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元的拼音、解释、组词
铜元的简介:
tóng yuán
1.从清代末年到抗日战争前通用的铜质辅币﹐圆形。因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中间无孔﹐故俗亦称"铜板"。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广东开始铸造。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有蟠龙纹。每枚重库平二钱﹐当制钱十文﹐每百枚换银元一元。除当十铜元外﹐还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额。流通最广的是当十铜元﹐俗称"单铜板"﹔其次是当二十文的铜元﹐俗称"双铜板"。宣统年间(公元1909年-1911年)﹐铜元正面改铸"大清铜币"四字。在北洋军阀时期﹐铜元的种类很多﹐河南有当五十的铜元﹐四川
1.从清代末年到抗日战争前通用的铜质辅币﹐圆形。因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中间无孔﹐故俗亦称"铜板"。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广东开始铸造。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有蟠龙纹。每枚重库平二钱﹐当制钱十文﹐每百枚换银元一元。除当十铜元外﹐还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额。流通最广的是当十铜元﹐俗称"单铜板"﹔其次是当二十文的铜元﹐俗称"双铜板"。宣统年间(公元1909年-1911年)﹐铜元正面改铸"大清铜币"四字。在北洋军阀时期﹐铜元的种类很多﹐河南有当五十的铜元﹐四川
- AI解释
《铜元》,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常见的货币形式。具体来说,“铜元”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以铜为主要材料铸造的货币,它的形状、大小与现代的一角硬币相似,但材质更为薄脆。它起源于明朝末年,并广泛使用至清末民初时期。
详细解释
- 材质:早期多为黄铜(铜锌合金),后来改为青铜或白铜。
- 面值:通常以“分”计价,一枚铜元相当于十分之一文,即一毛钱。
- 历史背景:清末时期由于银价上涨、货币短缺,政府大量铸造铜元作为补充。这种硬币成为当时中国民间流通的重要货币形式之一。
造句
- 这枚精致的铜元是爷爷家传之宝,每当逢年过节,总会拿出来向孩子们讲述它的故事。
- 在那个年代,一毛钱能买很多东西,比如一斤猪肉、两支铅笔或半打鸡蛋,这些都是铜元可以办到的事情。
- 那位老裁缝退休后回到家乡,经常在旧物市场摆摊卖一些他收藏多年的铜元和银票,每次交易都引来不少人围观。
- 小时候每逢星期天,母亲都会带我一起去外婆家,那时候用铜元可以买很多好吃的零食。
- 这个古董店铺里的铜元琳琅满目,每一种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
这些造句不仅展示了“铜元”作为一种货币的功能和价值,还体现了它在民间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故事。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