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郊的拼音、解释、组词
五郊的简介:
wǔ jiāo
1.谓东郊﹑南郊﹑西郊﹑北郊﹑中郊。古代礼仪,帝王于五郊设祭迎气。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
1.谓东郊﹑南郊﹑西郊﹑北郊﹑中郊。古代礼仪,帝王于五郊设祭迎气。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
- AI解释
在古代中国,"五郊"指的是位于都城外的五个特定区域,通常用于祭祀天地、日月等自然神灵。这些地方代表了不同方位和对应的神祇:
- 方泽(中):也叫圆丘或天坛,在南郊,用来祭祀天神。
- 清庙(东):在东郊,用于祭祀东方的青帝,以及春神、日等。
- 明堂(北):在北郊,用以祭祀北方的黑帝和冬神。
- 朝日(西):在西郊,用来祭祀西方的白帝、秋神及日。
- 黄昏(中)或曰望燎台(未明确方位):在南郊或有时被视作独立区域,用于祭祀地祇或社稷。
五郊作为国家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下面提供五个句子以帮助理解“五郊”的含义:
- 在周朝时期,天子每年都会前往五郊进行祭祀活动。
- 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的北京城已经没有了这些祭祀场所的遗迹。
- 孔子曾提出“仁者爱人”,他将这种思想延伸至对天地自然之神灵亦应怀有敬意的态度,这与古人设立五郊的思想不谋而合。
- 现代人们虽然不再有专门的五郊进行祭祀活动,但环保意识提高,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依旧深入人心。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五郊祭祀的故事或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