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地的拼音、解释、组词
哀鸿遍地的简介: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哀鸿遍野」。见「哀鸿遍野」条。
2. 此处所列为「哀鸿遍野」之典源,提供参考。 《诗经.小雅.鸿鴈》鸿鴈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鴈1>于飞,哀鸣嗷嗷2>。维此哲人3>,谓我劬劳4>。维彼愚人,谓我宣骄5>。 〔注解〕 (1) 鸿鴈:动物名。一种群居水边的候鸟。羽毛呈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食植物种子、虫、鱼以维生,亦称为「大雁」。 (2) 嗷嗷:状声词。形容哀号声。嗷,音ㄠˊ。 (3) 哲人:贤明而智慧卓越的人。 (4) 劬劳:劳苦、辛勤。劬,音ㄑㄩˊ,勤劳、劳苦。 (5) 宣骄:骄奢。
3. 此处所列为「哀鸿遍野」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哀鸿遍野」是由《诗经.小雅.鸿鴈》:「鸿鴈于飞,哀鸣嗷嗷」两句句义扩大而来,原意是找不到栖身之所的鸿鴈,悲伤哀痛地鸣叫。又根据〈诗序〉所写,〈鸿鴈〉一诗是用来赞美周宣王,因为在当时「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而周宣王中兴周朝,让流离失所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所以「鸿鴈于飞,哀鸣嗷嗷」又引申为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悲惨景况。后来就用「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哀鸿遍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难民。如清代汤斌〈睢沐二邑秋灾情形疏〉:「历年灾患频仍,黎民涂炭,今春卖儿卖女者,有售无受,以故哀鸿遍野。」
1. 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难民。如:「安徽发生水灾,冲毁房舍无数,导致哀鸿遍地,景况凄惨。」也作「哀鸿遍野」。
《哀鸿遍地》这个成语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原文是“时事如弈棋,哀鸿遍地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社会或战场上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人非常多,如同鸿雁遍布大地一般。
详细解释
- 哀鸿:这里借用鸿雁的形象来比喻那些因为灾荒、战乱等不幸遭遇而四处奔走呼号的难民。
- 遍地:形容范围广,无处不在。意味着这种悲惨的情况遍及各处,非常普遍。
这个成语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极度不满和同情的心情。
造句
- 在那场战争中,哀鸿遍地,无数家庭被破坏,人民流离失所。
- 这次地震后,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哀鸿遍地”的地方,救援工作刻不容缓。
- 那个年代里,哀鸿遍地是常态,人们为了活命四处奔波。
- 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紧急措施,但短期内仍无法完全改变“哀鸿遍地”的社会现状。
- 画家在画布上勾勒出一幅幅“哀鸿遍地”的场景,希望能唤醒更多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这些例子中的成语使用,旨在描绘社会或特定情境中人们普遍的不幸和苦难状态。
分词解释
āi
1 悲痛:悲~。~求。~叹。~鸣。~思。~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艳(诗文凄测动人而华丽)。2 悼念:~悼。默~。3 旧时称死去母亲:~子(a.母丧而父存;b.古称居父母丧的人)。hóng
1 大雁:~雁。~毛。雪泥~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2 大:~博。~图。~沟。~儒。~福。~运。~烈。3 指书信:来~。4 姓。biàn
1 全面,到处:~历(周游)。~布。~及。~野。普~。2 量词,次,回:看了三~。dì,de
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质。~壳。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下。4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田~。~政。~主。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区。此~。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板。~毯。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点。目的~。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以处。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境~。心~。10 底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