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拼音、解释、组词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简介: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1.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语出《诗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1.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语出《诗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语本诗经˙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指提意见的人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缺点也可以引为警戒。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1. 语本《诗经.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指提意见的人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缺点也可以引为警戒。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词语详解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这是一句中国古代经典的名言。它出自《诗经·大序》,原句是:“作诗者,其心直且全,故能发无不中,语皆劝诫;而作者之心,虽有忧乐之殊,然终无过失;听诗者,宜以敬意受之。”后来简化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意思是指说话的人不应该承担因为说真话或指出事实而受到指责的责任,而听的人则应当从中吸取教训。这句话强调了言论自由的同时,也提倡听众要保持开放心态和警觉性。
造句
- 在民主讨论会上,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提出的建议可能并不全面,但“言者无罪”,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倾听不同的声音,并且“闻者足戒”。
- 当前媒体环境复杂多变,“言者无罪”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指责批评者,而应该更多地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是否合理,这有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 小明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不同于老师讲解的观点。虽然他的说法可能不够成熟,但“言者无罪”,我们应该鼓励这样的思考方式,并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启示,“闻者足戒”。
- 在团队讨论项目的过程中,小李大胆地指出了一些潜在问题。尽管他可能并没有完全准确地说出所有的问题所在,但他提出了值得重视的建议。“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让我们都保持开放心态和积极态度。
- 遇到他人提出批评或不同意见时,我们应当以“言者无罪”为准则,尽量不要急于反驳或否定对方。而是从他们的观点中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闻者足戒”。
分词解释
言
yán
1 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论。~辞(亦作“言词”)。语~。~语。~简意赅。3 汉语的字:五~诗。七~绝句。洋洋万~。4 语助词,无义:~归于好。“~告师氏,~告~归”。5 姓。
者
zhě
1 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作~。二~必居其一。来~。2 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陈胜~,阳城人也。3 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个。~回。~番。~边走。
无
wú
1 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罪
zuì
1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3 刑罚:判~。畏~。待~。请~。4 苦难,痛苦:受~。
闻
wén
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3 出名,有名望:~人。~达。4 名声:令~(好名声)。丑~。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6 姓。
足
zú
1 脚:~下(对对方的敬称)。~迹。~球。~坛。失~。高~(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轻重。画蛇添~。2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碗~。3 充分,够量:~月。~见。~智多谋。4 完全:~以。~色。5 值得,够得上:不~为凭。微不~道。6 增益:以昼~夜。
戒
jiè
1 防备:~心。~备。~严。~骄~躁。2 革除不良嗜好:~除。~烟。3 佛教律条,泛指禁止做的事:~刀。~尺。斋~。4 准备:~途。~装。5 古同“界”,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