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尾的拼音、解释、组词

烧尾的简介:

shāo wěi/yǐ
1.唐以来士子登第或官吏升迁的庆贺宴席。 2.唐时大臣初拜官向皇帝献食。 3.喻显达。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唐时初拜官职的大臣,依例设宴献食,以表庆祝酬谢,称为「烧尾」。见《新唐书.卷一二五.苏瓖传》。

2. 唐代士子登第,必设盛筵欢聚,称为「烧尾」。见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烧尾》。

3. 比喻人显达。唐.许浑〈晚登龙门驿楼〉诗:「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

《烧尾》,这个词汇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用于形容年轻人或新进者在某一职位或领域中表现出色,以显示其能力或才华。这里的“烧尾”并不是指真的焚烧鱼尾巴,而是比喻达到某种成就或目标。

解释:

  • 背景:“烧尾”一词起源于唐代科举制度的一种风俗习惯。当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在金殿面试之后,需要在宴席上进行表演,以此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其中,表演的内容可以包括唱歌、跳舞等。
  • 意义:后来,“烧尾”逐渐演变为比喻某些人在获得某个职位或完成某项任务后,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在这个领域中的能力和成就。

造句:

  1. 小李在加入公司短短一年内就迅速晋升为部门经理,他的出色表现堪称“烧尾”,赢得了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2. 张三刚从大学毕业,就在项目中展现了非凡的技术才能,“烧尾”效果显著,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新入职的王五通过一系列高效的工作成果,在团队中迅速崭露头角,他的“烧尾”让同事们刮目相看。
  4. 李四在社区服务活动中积极组织并参与多项活动,不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还在居民中赢得了很高的人气,“烧尾”的成绩让他获得了更多信任和支持。
  5. 刘红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新公司的首次公开演讲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她的“烧尾”表现得到了公司高层的认可。

这些造句展示了“烧尾”一词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方式及其所表达的意思。

分词解释

shāo

1 使东西着火:焚~。燃~。~灼。~毁。2 用火或发热的东西使物品受热起变化:~水。~饭。~砖。~焊。~蓝。~料。3 一种烹饪方法:~茄子。~鸡。4 体温增高:发~。退~。5 经烘烤制成的饼:~饼。火~。6 一种烈性白酒:~酒。高粱~。7 过多的肥料使植物枯萎、死亡。

wěi,yǐ

1 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巴。~鳍。鸟~。2 末端:排~。船~。~声。~骨。~灯。~数。~音。结~。扫~。虎头蛇~。3 在后面跟:~随。~追。4 量词,指鱼:三~鱼。5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