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的拼音、解释、组词
耳濡目染的简介: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耳濡目染」之「濡」,典源作「擩」。「擩」义同「濡」。濡,习染、感染。「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而深受影响。语本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潜移默化」
2.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据《全唐文.卷五六三.韩愈》引)公讳启,字某,河南人。其大王父融,王父琯,仍父子为宰相。融相天后,事远不大传。琯相元宗、肃宗,处艰难中,与道进退,薨赠太尉,流声于兹。父乘,仕至秘书少监,赠太子詹事。公胚胎前光1>,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目擩2>耳染,不学以能。始为凤翔府3>参军4>,尚少,人吏迎观望见,咸曰:「真房太尉5>家子孙也。」不敢弄以事6>,转同州7>澄城丞8>。益自饰理,同官惮伏9>。 〔注解〕 (1) 胚胎前光︰指生命孕育时,已受荫前人之光。 (2) 擩:音ㄖㄨˋ,习染、感染。 (3) 凤翔府:地约当今陕西省凤翔县。为周王畿地,汉时为右扶风,北魏时置岐州,唐改为凤翔府,后世因之,民国始废。 (4) 参军:东汉始置,掌参谋军务。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5) 房太尉:此指房启的祖父房琯。太尉,掌管军事。秦以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汉初沿袭旧制,后改称为大司马,东汉时,仍称太尉。后世多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始废。 (6) 不敢弄以事:不敢夸耀自己的本事。 (7) 同州:地约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北魏时置华州,西魏时改为同州,后世沿置,至民国始废。 (8) 澄城丞:澄城县官。澄城,地约在今陕西省境内,北魏始置县,后世沿置,清时属同州府。丞,古代辅佐帝王或正官的官吏。 (9) 惮伏:畏惧服从。惮,音ㄉㄢˋ。
3. 「耳濡目染」原作「目擩耳染」。唐代时,虔州长史房启因病去世,文学家韩愈为他撰写墓志铭,讲述他生前的种种事迹。房启的身世显赫,曾祖父与祖父都做过宰相,父亲也担任过秘书少监等职务。韩愈说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受到父祖辈的影响,听熟了、看惯了应有的做人处世态度,而养成高尚的品行与才能。后来「耳濡目染」这句成语就从原文的「目擩(ㄖㄨˋ)耳染」演变而出,形容经常听到、看到而深受影响。
1. 形容见得多、听得多而慢慢受到影响。【例】他生长在书香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1. 听熟了,看惯了,因而深受影响。如:「在良好环境中,耳濡目染久了,自然也变好了。」也作「目染耳濡」、「目擩耳染」、「日渐月染」、「日濡月染」、「耳染目濡」。
《耳濡目染》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由于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很深的影响。其中,“耳濡目染”的“耳”指的是耳朵听到的内容,“目”指的是眼睛看到的现象。“濡”在这里是经常接触的意思,“染”则是指受到影响而改变。因此,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和观察,使得行为、思想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造句
- 从小生长在书香门第的家庭里,他耳濡目染之下,也爱上了读书。
- 在一个热爱音乐的艺术家庭中长大,他对音乐的敏感度显然是与生俱来的,但也离不开父母的耳濡目染。
- 长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里工作,他的态度和方法都被同事们耳濡目染地影响着。
- 小时候在奶奶身边长大的他,对传统节日习俗耳濡目染,自然能熟练地应对各种庆祝活动。
- 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注重环保的家庭中,她从小就开始养成了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的习惯。这种习惯也可以说是耳濡目染的结果。
以上句子通过不同的语境展示了“耳濡目染”这一成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含义。
分词解释
ěr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mù
1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2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3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4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5 名称:数~。巧立名~。6 标题:~录。7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8 孔眼:网~。9 指为首的人:头~。rǎn
1 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料。~色。~坊。~缸。印~。2 感受疾病或沾上坏习惯或接触到什么:~病。感~。传~。沾~。一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