辘轳体的拼音、解释、组词
辘轳体的简介:
lù lu tǐ/tī/bèn
1.杂体诗名。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在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绝句为四句,作此体者须作四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则第一首首句与第四首末句相同。这几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宋杨万里有《城上野步用辘轳体》诗。周瘦鹃《苏州游踪.双洞江南第一奇》:"这七个字(一
1.杂体诗名。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在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绝句为四句,作此体者须作四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则第一首首句与第四首末句相同。这几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宋杨万里有《城上野步用辘轳体》诗。周瘦鹃《苏州游踪.双洞江南第一奇》:"这七个字(一
- AI解释
实际上,“辘轳体”并非一个正式的汉语词汇或者文学术语,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诗歌形式或创作方法。据我所知,在正规的语言学和文艺理论中,并没有“辘轳体”的概念。“辘轳”通常指的是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因其运作时上下转动、循环往复的特点,被引申为一种比喻或象征物。
不过,“辘轳体”可能是指借鉴了辘轳这一意象或者其旋转往复特点进行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在文学创作中,诗人可能会运用这种“旋转式”的构思方法来构建诗歌的结构,从而产生一种回环往复、层次丰富的效果。如果要将这种特殊形式具体化,可能是通过循环重复某一词汇或诗句的方式实现。
为了便于理解,“辘轳体”可以被视作一种具有回环性特点的诗歌表现手法,类似于文学创作中的某些技巧如回文等,用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以下是五个尝试根据“辘轳体”的概念创造出来的句子:
- 红日东升又西落,岁月轮回不停歇。春花秋月皆过客,红尘往事皆过客。
- 春风一度又春风,燕子来时故人归。花开一季又一季,离愁别绪总相随。
- 月满一轮又一轮,人生如梦一场空。云卷云舒看世事,潮起潮落听江声。
- 笛音悠扬再悠扬,琴声轻启复轻启。烟波浩渺寻踪迹,心弦轻轻为谁弹?
- 梦回三更又三更,月照孤舟影难平。风起云涌任我行,浪花淘尽英雄名。
请注意,由于“辘轳体”本身并非一个正式的文学术语或结构形式,上述句子仅是基于这一概念进行的艺术创作示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辘轳体诗歌。
分词解释
体
tǐ,tī
1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2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6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7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xíng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