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的组词
题常见的组词有:题壁,题舆,题扇桥,题位,题书,题面,题词,题西林壁,题旨,题柱客,题品,题请,题讳,题和,题剑,题句,题外,题记,题库,题名乡会,题识,题评,题名録,题材,题字,题缺,题捐,题汉柱,题破山寺后禅院,题复
词语 | 解释 |
---|---|
题壁 | 题壁 tí bì1.谓将诗文题写于壁上。 2.指题写在壁上的诗文。 |
题舆 | 题舆 tí yú1.东汉周景任豫州刺史时,尝辟陈蕃(字仲举)为别驾。蕃辞不就。景题别驾舆曰:"陈仲举座也。"不复更辟。蕃惶惧,起视职。事见《太平御览》卷二六三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后遂用作典故,以"题舆"谓景仰贤达﹐望其出仕。 |
题扇桥 | 题扇桥 tí shàn/shān qiáo1.相传为晋王羲之替卖扇老姥题扇之处。桥在浙江省绍兴市蕺山之南。事见《晋书.王羲之传》。 |
题位 | 题位 tí wèi1.指题目的要求,作文的规则。 |
题书 | 题书 tí shū1.写信。 |
题面 | 题面 tí miàn1.谓寓藏文章旨意的标题。 |
题词 | 题词 tí cí一作“题辞”。文体名。一般题写在作品的前面,对作品表示赞许、进行评价或抒写读后感想。大都用韵文,也有用散文的,但篇幅较短小。也泛指留作纪念或表示勉励的题写文字,一般篇幅也较短小。 |
题西林壁 | 题西林壁 tí xī lín bì诗篇名。北宋苏轼作。西林,即庐山西林寺。全文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两句用生动的比喻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历来被人引用。 |
题旨 | 题旨 tí zhǐ表明作品宗旨的文字:书前以题旨说明写作缘起及全书大意。 |
题柱客 | 题柱客 tí zhù kè1.指誓志求取功名荣显之士。 |
题品 | 题品 tí pǐn1.品评。 |
题请 | 题请 tí qǐng1.犹奏请。 |
题讳 | 题讳 tí huì1.旧时子孙为祖先撰写行状碑志等文字,请人代写文中出现的祖先名讳,谓之"题讳"。 |
题和 | 题和 tí hé/hè/huó/huò/hú1.把死者的名字写在棺材头上。和,棺题。 |
题剑 | 题剑 tí jiàn1.谓题剑表德。《后汉书.韩棱传》﹕"﹝韩棱﹞为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肃宗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韩棱楚龙渊﹐致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时论者为之说﹕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寿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宠敦朴﹐善不见外﹐故得椎成。"后遂用作典故﹐以"题剑"表示君主对臣子的特殊恩宠。 2.泛指主仆﹑上下之间的特殊知遇。 |
题句 | 题句 tí jù/gōu1.谓就一事一物或一文一图写上一句(或几句)话以表示自己想法。 2.指题写的字句。 |
题外 | 题外 tí wài1. 在划定或公认的范围以外的。如:不大可能对已由该构成假说组织好了的事实加以证实的题外证据。 |
题记 | 题记 tí jì1.就名胜古迹或有纪念性的文物等着文抒怀。亦指所著之文。 2.文体名。 |
题库 | 题库 tí kù大量习题或考题的汇编:高中数学~|从规定的~中提取试题。 |
题名乡会 | 题名乡会 tí míng xiāng huì/kuài1.宋代进士及第,各集同乡于佛寺,列书姓名,以资纪念,谓之题名乡会。 |
题识 | 题识 tí shí/zhì1.写上标记。 2.指标记。 3.犹题跋。 4.犹题款。 |
题评 | 题评 tí píng1.品评。 |
题名録 | 题名録 tí míng lù1.科举时代刻有同榜中式者姓名﹑年龄﹑籍贯的名册。有的也在录前载有主考﹑同考官等的姓名。 |
题材 | 题材 tí cái文艺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和现象。由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有时也指作品所表现的生活范围,如“战争题材”、“工业题材”等。 |
题字 | 题字 tí zì1.对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为留纪念而写上字。 2.指为留纪念所题写的字。 |
题缺 | 题缺 tí quē1.谓奏请任命出缺官职。 |
题捐 | 题捐 tí juān1.劝募,认捐。 |
题汉柱 | 题汉柱 tí hàn zhù1.比喻郎官得到皇帝赏识。典出汉赵岐《三辅决录》卷二。 |
题破山寺后禅院 | 题破山寺后禅院 tí pò shān sì hòu chán/shàn yuàn诗篇名。唐代常建作。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写作者清晨游寺的见闻和感悟,“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四句,意境优美深邃,体现出作者的恬淡胸襟,为后人传诵。 |
题复 | 题复 tí fù1.谓上奏章请求恢复因事降革官员的原官原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