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本的拼音、解释、组词

题本的简介:

tí běn
1.明清时的一种奏章。明制:凡兵刑钱粮﹑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皆用题本,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私事则用奏本,不准用印。清初行题本与奏折制,科道及在京满汉官员奏折均可直达宫门陈奏;军机处设立后,内外官员有紧急事务悉具奏折﹐即送军机处﹐而送通政司转达内阁的题本却成例行公事。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遂废题本,专用奏折,通政司亦一并裁撤。 2.谓上奏章。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明、清时,凡有关军事、钱粮、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的文书。与奏本不同。《红楼梦》第一八回:「贾政方略心意宽畅,又请贾母等到园中,色色斟酌,点缀妥当,再无一些遗漏不当之处了,于是贾政方择日题本。」

《题本》,这个词主要出现在中国的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个较为专业性的词汇。它指的是官员们向皇帝上呈的意见、建议或奏折等书面材料。在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体制下,臣子若要对国家事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常需要通过写成文书的形式(即题本)来呈递给皇帝审阅。

详细解释

  • 用途:主要是官员向上级或最高权力者(如皇帝、宰相等)表达个人意见的书面材料。
  • 特点:题本的内容往往涉及国家大事,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撰写时需要遵循严格的格式和礼仪规范。
  • 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题本是官员参与政务的重要形式之一。

造句

  1. 明朝的内阁大臣常常通过精心撰写的题本来陈述国家政策的意见。
  2. 清代科举考试合格的进士们,在步入官场之前,都会经历撰写题本的学习和实践。
  3. 题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对臣子意见的一种尊重与采纳机制。
  4. 历史学家常常根据现有的题本来研究那些时代官员的思想及政治主张。
  5. 文学作品中不乏以描述古代官场文化为背景,涉及题本撰写的场景。

请注意,由于现代语言和文风的变化,《题本》一词在日常对话或非专业语境中使用较少。上述例子主要是为了帮助理解其含义及其应用情境。

分词解释

1 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名目:~目。主~。话~。~材。~旨。2 练习或考试时要求解答的问题:试~。问答~。3 写上,签署:~名。~字。~壁。~诗。~辞。~跋。4 姓。

běn

1 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无~之木。2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3 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4 中心的,主要的:~部。~体。5 原来:~来。~领。6 自己这方面的:~国。~身。~位。~分(f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