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的组词

银常见的组词有:银菟符,银坑,银纽线,银汉,银矿,银鱼符,银花榜,银骨炭,银牙,银揲子,银膏,银球,银库,银两,银朱,银泥,银绞丝,银篝,银川平原,银字笙,银锭,银龛,银行,银条,银獐,银工,银蟾,银柳,银梭,银炉

词语 解释
菟符 银菟符 yín tù/tú fú1.见"银兔符"。
银坑 yín kēng1.产银或铅﹑锑的矿坑。
纽线 银纽线 yín niǔ xiàn1.见"银绞丝"。
银汉 yín hàn1.天河﹐银河。
银矿 yín kuàng1.含银的矿石﹔采银的矿山。
鱼符 银鱼符 yín yú fú1.银质的鱼符。唐代授予五品以上官员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亦作发兵﹑出入宫门或城门之符信。
花榜 银花榜 yín huā bǎng/bàng1.以银镂花装饰的匾额。
骨炭 银骨炭 yín gǔ/gū tàn1.一种优质木炭。
银牙 yín yá1.银矿苗。
揲子 银揲子 yín shé/dié/yè zǐ1.一种银制的饰物。
银膏 yín gāo/gào1.一种中药。由白锡﹑银箔和水银合成。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银膏》。 2.白色脂肪。
银球 yín qiú1.乒乓球的美称。
银库 yín kù1.保管和出纳国家资金的机构。
银两 yín liǎng1.中国旧时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开始于汉代﹐盛行于明清两代。清末有实银两和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其重量和成色各地不同。虚银两是一种记帐货币﹐有一定的含银量﹐并无实物。
银朱 yín zhū/shú1.银印和朱绶。 2.即硫化汞。无机化合物﹐分子式Hgs﹐鲜红色的粉末﹐有毒。由汞和硫混合加热升华而得。用作颜料和药品。
银泥 yín ní/nì1.一种用银粉调成的颜料﹐用以涂饰衣物和面部。 2.借指银泥涂饰的衣裙。
绞丝 银绞丝 yín jiǎo sī1.民间曲调名。始于明代﹐流传时间较长。约四十八字﹐平仄通押﹐可加衬字。《万花小曲》﹑《聊斋俚曲》﹑《篮桥会》等均收有此调。牌子曲中亦常用。亦称"银纽丝"或"银纽线"。
银篝 yín gōu1.指银质的或银饰的熏笼。
川平原 银川平原 yín chuān píng yuán又称“宁夏平原”。在宁夏北部、贺兰山以东。为断层陷落后经黄河冲积而成。海拔1100~1200米。气候干旱。二千多年前即引黄河水自流灌溉。西北重要农业区,自古有“塞上江南”之称。
字笙 银字笙 yín zì shēng1.古笙的一种。笙管上标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
银锭 yín dìng熔制成一定形式的白银。汉代以后历代都有铸造,至明清渐盛行,并作货币流通。形式不一。清代银锭有元宝、中锭、锞子三种。元宝约重五十两,中锭(形似秤锤)重十两左右,锞子(馒头形)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不等。此外有一两以下的碎银,称为“福珠”。
银龛 yín kān1.佛龛的美称。
银行 yín háng经营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它通过所经营的各项业务,在全社会范围内起融通资金的作用。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各种专业银行。
银条 yín tiáo1.条状银子。
银獐 yín zhāng亦作“银麞”。指白鹿。古时以为祥瑞之物。
银工 yín gōng1.制作银器的工匠。唐薛昭纬有《谢银工》诗。
银蟾 yín chán1.月亮的别称。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银柳 yín liǔ1.称棉花柳。落叶灌木。花苞红褐色﹐苞片脱落后显出银白色花蕾﹐形似毛笔头。原产美洲﹐我国各地广为栽培。扦插繁殖。供切花用﹐观赏期长。
银梭 yín suō1.银质梭子。常用以比喻鱼。
银炉 yín lú1.白银香炉。 2.旧中国铸造宝银的机构。清代有官设和私营之分。官设银炉多附设于藩库及关局等机关内。清末以后﹐私营银炉盛行﹐在上海﹑汉口﹑天津等各大城市都有设立。银炉在北方称"炉房"。业务以受当地银钱业委托代铸宝银为主﹔亦间有兼营银钱业务者。

银的二字词语

银的三字词语

菟符 纽线 鱼符 花榜 骨炭 揲子 绞丝 字笙 丝族 香球 鱼袋 字棨 河系 花花 元寶

银的四字成语

川平原 团贷款 瓶素绠

其他字的组词

凹组词 岔组词 侈组词 苟组词 虱组词 亲组词 荆组词 浩组词 棚组词 讏组词 鱞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