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的拼音、解释、组词

拼音:fú 部首 笔画11 字形上下 五行 五笔:TWFU

符的基本解释:

1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信。~节。

2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号。音~。

3 相合:~合。言行相~。

4 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咒。护身~。

5 古代称祥瑞的征兆:~瑞。~应(yìng )(指天降“符瑞”,与人事相应)。

6 姓。

符的笔顺/笔顺名

ノ,一,丶,ノ,一,丶,ノ,丨,一,亅,丶

撇,横,点,撇,横,点,撇,竖,横,竖钩,点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古代一种可以剖半用为凭证的信物。如:「信符」、「符令」、「符节」、「兵符」。

2. 相合。如:「符合」、「名符其实」、「言行相符」。

3. 标记、记号。如:「音符」、「符号」、「乐符」。

4. 道士用来避邪、差使鬼神的神秘文字。如:「符咒」、「安胎符」、「护身符」。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古代用为凭信的器物,刻字在竹、木、金、玉、铜等材料上,对剖为半,各执其一, 验时以两方相合为征信。【例】虎符、兵符、符合

2. 相合、吻合。【例】名实相符

3. 祥瑞的征兆。【例】祥符

4. 标记、记号。【例】音符、符号

5. 一种道士用来避邪、驱使鬼神的神秘道具。【例】安胎符、镇宅符

6. 姓。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古代用为凭信的器物,刻字在竹、木、金、玉、铜之上,剖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以为征信。如:「虎符」。《史记.卷八.高祖纪》:「乃论功,与诸列侯剖符行封。」

2. 文件、凭证。北齐.颜之推《冤魂志.徐铁臼》:「我母诉怨于天,今得天曹符,来取铁杵。」

3. 祥瑞的征兆。《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等纪.赞曰》:「抑没祥符,登显时德。」

4. 标记、记号。如:「音符」、「符号」。

5. 一种道士用来避邪、驱使鬼神的神秘文字。如:「符咒」。《抱朴子.内篇.登陟》:「带升山符,出门作周身三五法。」

6. 姓。如唐代有符令奇。

7. 相合、吻合。如:「符合」、「名实相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详细解释

符[fú]

〈名〉

【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造字法】: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

1 符信 ([En.] tally)

【引】

1 《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

2 《周礼·掌节》:门关用符节。 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

3 《孟子》:若合符节。

4 《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

5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

【例】

又如:符玺(古代帝王的印章);符宝郎(古官名。即“符玺郎”,掌管皇帝八宝及国家的符节);符契(符券契约一类文书的统称);符传(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门关)

2 征兆 ([En.] omen)

【引】

1 《答宾戏》:守尔天符。 注:“相命也。”

2 《史记·李武纪》:以风符应合于天地。

3 《汉书·刘辅传》: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

【例】

又如:符兆(征兆);符应(天降祥瑞的征兆和人事相应);符表(显露的征兆);符瑞(吉祥的征兆)

3 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 ([En.] incantations)

【引】

1 《红楼梦》:也有送符水的,也有荐僧道的,总不见效。

【例】

又如:符水。也叫神水。道士用以治病;符壳(道家的符录。亦比喻《金刚经》);符书(符箓)

4 盖有官府印信、下行公文的一种 ([En.] document)。

【例】

如:符书(官府文书);符敕(敕命文书)

5 谓向下属发出命令或通知 ([En.] order;notice)。

【例】

如:符文(敕命文书公文);符目(符敕等公文的题签);符帖(简帖)

6 票证;单据 ([En.] ticket)。

【例】

如:符验(凭据;证件)

7 一种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En.] spell)。

【例】

如:符命(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符祥(符兆);符运(犹符命);符历(记录符命的历书)

8 契约 ([En.] contract)。

【例】

如:符儿(借契;字据)

9 符号 ([En.] symbol)。

【例】

如:音符;休止符

10 通“莩”。莩甲。草木种子外皮 ([En.] husk)

【引】

1 《史记·律书》: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11 姓

符[fú]

〈动〉

1 符合;相同 ([En.] accord with)

【引】

1 《史记·货殖列传·序》: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例】

又如:符同(符合;相同);符协(符合;相同);符会(符合);符应(符合);符验(证验,符合应验)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聲。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聲。防無切

注解

『从竹,付聲』,指该字为形声字 ,【竹】为形旁,【付】为声旁。

【符】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付聲』,即形声字中【付】是声旁,一般为上古造字时读音。反切注音:『防無』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符】字本义为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符】字造字法为形声:从竹、付声。

【符】字字形结构为上下, 可拆字为“竹 付”。

【符】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五, 竹部, 现代部首为竹, 笔画为11画。

【符】字异体字:苻。

《说文解字》注解

(符)信也。漢制㠯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周禮。門關用符節。注曰。符節者、如今宫中諸官詔符也。小宰傅別、故書作傅辨。鄭大夫讀爲符別。漢孝文紀。始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竹使符。應劭云。銅虎符一至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至都合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從易也。按許云六寸。漢書注作五寸。未知孰是。从竹。付聲。防無切。古音在四部。

符字组词

号论 瑞图 使 号逻辑 更多

其他网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