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的拼音、解释、组词
匈的基本解释:
1 〔~奴〕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亦称“胡”。
2 古同“胸”。
匈的笔顺/笔顺名
ノ,㇆,ノ,丶,∟,丨
撇,横折钩,撇,点,竖折/竖弯,竖
-
1 ノ
撇
-
2 ㇆
横折钩
-
3 ノ
撇
-
4 丶
点
-
5 ∟
竖折/竖弯
-
6 丨
竖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匈奴:古代的边疆民族。分布在中国的北方,是秦、汉时期主要的外患。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匈奴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身体前面颈下腹上的部分。为胸的本字。《管子.任法》:「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上。」《文选.吴质.答魏太子牋》:「犹欲触匈奋首。」
2. 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参见「匈奴」条。
3. 匈牙利共和国的简称。
4. 喧扰不安。《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天下匈匈,劳苦数岁。」
详细解释
匈[xiōng]
〈名〉
【本义】:胸膛
【造字法】:形声。从勹,凶声。勹( bāo),裹。
1 “胸”的古字 ([En.] bosom;chest)
【引】
1 《说文》:匈,膺也。 字亦作胷、作胸
2 《素问·腹中论》:胸满。
3 《海内南经》:贯匈国。其为人胸有窍。
2 心胸;胸怀
【引】
1 《资治通鉴》:吾素刚急,有匈中气,不可不顺也。
【例】
又如:匈臆(胸怀)
3 胸部
【引】
1 《史记》:项羽大怒,伏弩射中 汉王, 汉王伤匈。
4 称匈奴。亦泛称北方少数民族 ([En.] Hsiung-Nu)
【例】
又如:
解释-来源《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集韻】【正韻】許容切【韻會】虛容切,音胸。【說文】膺也,从勹凶聲。【前漢·司馬相如傳】其於匈中,曾不蔕芥。【楚辭·哀時命】惟煩懣而盈匈。
又【前漢·高帝紀】天下匈匈。【註】匈匈,喧擾之意。
又【正韻】匈匈,讙議之聲。【荀子·天論篇】君子不爲小人之匈匈也,而輟其行。
又【韻會】【正韻】許用切,兄去聲。義同。
解释-来源《康熙字典》注解
『从勹,凶聲』,指该字为形声字 ,【勹】为形旁,【凶】为声旁。
【匈】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凶聲』,即形声字中【凶】是声旁,一般为上古造字时读音。反切注音:『許容』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匈】字本义为胸膛。
【匈】字字形结构为右上包围, 可拆字为“勹 凶”。
【匈】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九, 勹部, 现代部首为勹, 笔画为6画。
【匈】字异体字:匂 胸。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聲也。从勹凶聲。𦙄:匈或从肉。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聲也。从勹凶聲。,匈或从肉。許容切
注解
『从勹,凶聲』,指该字为形声字 ,【勹】为形旁,【凶】为声旁。
【匈】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凶聲』,即形声字中【凶】是声旁,一般为上古造字时读音。反切注音:『許容』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匈】字本义为胸膛。
【匈】字字形结构为右上包围, 可拆字为“勹 凶”。
【匈】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九, 勹部, 现代部首为勹, 笔画为6画。
【匈】字异体字:匂 胸。
《说文解字》注解
(匈)膺也。肉部曰。膺、匈也。二篆爲轉注。膺自其外言之無不當也。匈自其中言之、無不容也。無不容、故从勹。从勹。凶聲。許容切。九部。今字胷行而匈廢矣。
()匈或从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