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的拼音、解释、组词
戴的基本解释:
1 加在头、面、颈、手等处:~帽子。披星~月。~圆履方。不共~天。
2 尊奉,推崇,拥护:~仰。爱~。拥~。感恩~德。
3 姓。
戴的笔顺/笔顺名
一,丨,一,丨,𠃍,一,丨,一,一,丨,丨,一,ノ,丶,㇂,ノ,丶
横,竖,横,竖,横折,横,竖,横,横,竖,竖,横,撇,点,斜钩,撇,点
-
1 一
横
-
2 丨
竖
-
3 一
横
-
4 丨
竖
-
5 𠃍
横折
-
6 一
横
-
7 丨
竖
-
8 一
横
-
9 一
横
-
10 丨
竖
-
11 丨
竖
-
12 一
横
-
13 ノ
撇
-
14 丶
点
-
15 ㇂
斜钩
-
16 ノ
撇
-
17 丶
点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将物品套挂在身体部位上。如:「戴帽子」、「戴手套」、「戴眼镜」。
2. 尊敬。如:「拥戴」、「爱戴」。
3. 顶著。如:「戴罪立功」、「披星戴月」、「不共戴天之仇」。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把东西附加在头、面、胸、臂等处。【例】戴帽子、戴眼镜、戴花 ◎
2. 拥护、推崇。【例】爱戴、拥戴
3. 顶著。【例】披星戴月
4. 姓。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把东西附加在头、面、胸、臂等处。如:「戴花」、「戴帽子」、「戴眼镜」。
2. 以头顶著。如:「披星戴月」、「不共戴天之仇」。《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迫而察之,若仰崇山而戴垂云。」
3. 拥护、推崇。如:「爱戴」、「拥戴」。《文选.张衡.东京赋》:「息肩于大汉,而欣戴高祖。」
4. 姓。如汉代有戴德、戴圣,治《礼记》传世,世称为「大戴」、「小戴」。
详细解释
戴[dài]
[名]
【本义】:增益
【造字法】:形声。
1 同本义 ([En.] gain)
【引】
1 《说文》:分物得增益曰戴。 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
2 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 ([En.] Dai State)
【引】
1 《春秋》:宋人、 蔡人、 卫人伐 戴。
戴[dài]
[动]
1 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 ([En.] wear;put on)
【引】
1 《尔雅》:戴,覆也。
2 《孝经·援神契》:日抱戴。 注:“在上曰戴。”
3 《礼记·月令》:戴胜降于桑。
4 《后汉书·邓禹传》:垂发戴白。 注:“戴白,父母也。”
5 《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老人)不负戴于道路矣。
6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无戴其苍,地履其黄。
7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
8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闻喜宴独不戴花。
【例】
又如:戴笠(戴斗笠);戴头识脸(有身分,有面子;很有派头);戴巾的(指士大夫阶级);戴假发;戴耳环;戴金戒指;戴盆(将盆覆戴在头上);披星戴月(顶着星星和月亮);戴白(满头都是斑白的发丝。形容人老);她洗了手套,发现它们戴不上了
2 拥护,从各方面给予支持 ([En.] support)
【引】
1 《国语·周语上》:庶民不忍,欣戴武王。
【例】
又如:爱戴;戴情(感激他人的诚意);戴仰(拥戴仰望);拥戴(拥护推戴)
3 敬奉,尊奉 ([En.] respect)。
【例】
如:戴日(敬奉太阳);戴德(感戴恩德)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分物得增益曰戴。从異𢦔聲。𢨇:籒文戴。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分物得增益曰戴。从異聲。,籀文戴。都代切文二 重一
注解
『从異,聲』,指该字为形声字 ,【異】为形旁,【】为声旁。
【戴】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聲』,即形声字中【】是声旁,一般为上古造字时读音。反切注音:『都代』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说文解字》中的“文二”意为同部字数量统计,“重一”为相对小篆而言的异体字数量,包括“古文、篆文、籀文、或体、俗体、奇字、秦刻石、通人之书、秘书之字”等九类。
【戴】字本义为增益。
【戴】字造字法为形声:内形外声。
【戴】字字形结构为半包围, 可拆字为“栽音() 異”。
【戴】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三, 異部, 现代部首为十, 笔画为17画。
【戴】字异体字:載 侢 。
《说文解字》注解
(戴)分物得增益曰戴。釋訓曰:蓁蓁、孽孽,戴也。毛傳云:蓁蓁,至盛皃。孽孽,盛飾。是皆謂加多也。引伸之,凡加於上皆曰戴,如土山戴石曰崔嵬,石山戴土曰是也。又與載通用,言其上曰戴,言其下曰載也。釋山或本:石載土謂之崔嵬,土載石爲砠。謂石載於土,土載於石則與毛傳不異也。周頌載弁俅俅,月令載青旗皆同戴。从異聲。都代切。一部。
()籒文戴。弋聲、聲同在一部。葢非从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