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的拼音、解释、组词

拼音:fǒu,pǐ 部首 笔画7 字形上下 五行 五笔:GIKF

否的基本解释:

1 表示不同意,不认可:~定。

2 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可~?。

3 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则。学则正,~则邪。

否的笔顺/笔顺名

一,ノ,丨,丶,丨,𠃍,一

横,撇,竖,点,竖,横折,横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不、不然。如:「是否」、「可否」、「能否」、「否则」。

2. 反对、不同意。如:「否决」、「否认」、「否定」。

3. 从反面设问,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吗」、「么」等字。如:「想念否?」、「花开否?」、「你可知否?」

4. 坏、恶。如:「否极泰来」。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干()上。象征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义。

2. 坏、恶。【例】否极泰来

3. 贬斥。【例】臧否人物

4. 表示否定、不同意。相当于口语中的「不」字。【例】否认、否决、否定

5. 助词。表示询问的语气。【例】可否、是否、知否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不同意。相当于口语中的「不」字。如:「否认」、「否决」。《战国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

2. 不然。如:「否则」。

3. 用在问句句尾,表示询问。如:「知道否?」

4.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干(☰)上。象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义。

5. 坏、恶。如:「否极泰来」。《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6. 不好、恶劣的。如:「否德」。汉.桓宽《盐铁论.复古》:「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

7. 贬斥。如:「臧否人物」。

详细解释

否[fǒu]

〈副〉

【本义】:不然,不是这样

【造字法】:会意。从口,从不。“不”亦兼表字音。

1 ([En.] 古)∶不,不然,不如此 ([En.] nay;no)

【引】

1 《说文》:否,不也。

2 《易·师》:否臧凶。

3 《书·尧典》:否德黍帝位。 注:“皆训不。”

4 《战国策·魏策》: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5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例】

又如:这是妥当的办法吗?否

2 非,不是 ([En.] not)

【引】

1 《易·否卦》:大人否亨。

2 《礼记·表记》:否则熟虑而从之。 注:“谓非己志也。”

3 《墨子》:夫建国设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

3 ——用于“能否”、“可否”、“是否”中。

【例】

如:明日能否出发,需视天气而定

4 用在疑问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引】

1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

2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例】

又如:汝知之否

5 另见 pǐ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不也。从口从不。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不也。从口从不。方九切

不也。从口从不,不亦聲。方久切1895〖注〗徐鍇曰:“不可之意見於言,故从口。” 文二

注解

『从口从不,不亦聲』,指该字为形声字 ,【口不】为形旁,【不】为声旁。

【否】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不亦聲』,即形声字中【不】是声旁,一般为上古造字时读音。反切注音:『方九、方久』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说文解字》中的“文二”意为同部字数量统计。

【否】字本义为不然,不是这样。

【否】字造字法为会意:从不、从口。

【否】字字形结构为上下, 可拆字为“不 口”。

【否】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二, 口部, 现代部首为口, 笔画为7画。

【否】字异体字:不 。

《说文解字》注解

(否)不也。从口不。按否字見不部。此誤增也。

(否)不也。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說事之不然也。故音義皆同。孟子萬章曰。然則舜僞喜者與。孟子曰。否注。孟子言舜不詐喜也。又咸丘蒙問舜南面而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孟子曰。否。注。言不然也。又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注。堯不與之。又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孟子曰。否然也。萬章又問孔子於衞主癰疽。孟子曰。否然也。萬章又問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孟子曰。否然注皆曰。否、不也。不如是也注以不如是釋否然。今本正文皆譌作否不然。語贅而注不可通矣。否字引申之義訓爲不通。如易之泰否、堯典之否德、小雅之否難知也、論語之子所否者皆、殊其音讀符鄙切。要之古音則同在弟一部。从口不。會意。不亦聲。方久切。古音在一部。

否字组词

极生泰 决权 定之定规律 极阳回 终斯泰 定判断 极泰至 极泰回 更多

其他网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