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的拼音、解释、组词
与的基本解释: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的笔顺/笔顺名
一,㇉,一
横,竖折折钩,横
-
1 一
横
-
2 ㇉
竖折折钩
-
3 一
横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和、同、跟。如:「男与女」、「我与你」、「山与水」、「与民同乐」。
2. 给。如:「赠与」、「授与」、「付与」、「与人方便」。
3. 结交、交往。如:「人之相与,贵在诚信。」
4. 赞、助。如:「与人为善」。
5. 推举、选拔。如:「选贤与能」。
6. 等待。如:「时不我与」。
7. 同类、朋党。如:「民胞物与」。
8. 参加。如:「参与」、「与会」、「与赛」。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助词。置于句末,表示疑问、反诘、感叹的语气。同「欤」。
2. 同类、朋党。【例】民胞物与、连与成朋
3. 给予。【例】赠与、授与
4. 等待。【例】时不我与
5. 推举、选拔。通「举」。【例】选贤与能
6. 支持、赞助。【例】与人为善
7. 介词:(1) 相当于「跟」、「和」,表示交与的对象。【例】与虎谋皮 (2) 相当于「跟」、 「随」,表示依循的对象。【例】与日俱增
8. 连词。相当于「和」、「跟」、「同」,表示并列关系。【例】我与你、山与水
9. 参加、参预。【例】参与、与会、与闻其事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同类、朋党。《说文解字.舁部》:「与,党与也。」《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燕刺王刘旦传》:「群臣连与成朋,非毁宗室。」
2. 赞成、允许。《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资治通鉴.卷三二.汉纪二十四.成帝绥和元年》:「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3. 支助、赞助。《老子》第七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八首之一七:「岂无当世雄,天道与胡兵。」
4. 给予。如:「赠与」、「授与」。《孟子.离娄下》:「可以与,可以无与。」《韩非子.忠孝》:「此明君且常与,而贤臣且常取也。」
5. 接近、亲近。《礼记.礼运》:「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宋史.卷三三六.司马光传》:「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
6. 跟从、跟随。《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淮南子.墬形》:「蛤蟹珠龟,与月盛衰。」
7. 结交、交往。《韩非子.奸劫弑臣》:「君臣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亲也。」
8. 争战。《左传.哀公九年》:「宋方吉,不可与也。」《国语.越语下》:「彼来从我,固守勿与。」
9. 应付、对付。《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庞暖易与耳。」《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以为诸帅易与,独飞不可当。」
10. 如、相比。《汉书.卷三四.韩信传》:「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唐.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甘心与陈阮,挥手谢松乔。」
11. 等待。《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楚辞.屈原.离骚》:「&b02035_.gif;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12. 推举、选拔。通「举」。如:「选贤与能」。
13. 皆、全。通「举」。《易经.无妄卦.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墨子.天志中》:「天下之君子,与谓之不详者。」
14. 向、对。如:「与虎谋皮」。《孟子.公孙丑下》:「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15. 被。《战国策.秦策五》:「(夫差)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
16. 为、替。《孟子.离娄上》:「所欲,与之聚之。」
17. 和、同、跟。如:「我与你」、「山与水」。《论语.公冶长》:「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8. 与其,表示比较。《韩非子.难二》:「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与人刃我,宁自刃。」
19. 置于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同「欤」。《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0. 置于句末,表示疑问、反诘的语气。同「欤」。《楚辞.屈原.渔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汉.王充《论衡.刺孟》:「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21. 参加。如:「参与」、「与会」。《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以光为太师,与四辅之政。」
22. 干涉、干预。《国语.鲁语下》:「是故天子……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宋.范成大〈次韵时叙〉诗:「作诗惜春聊复尔,春亦何能与人事?」
详细解释
与
與 yǔ
〈动〉
【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造字法】: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 yú ),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
1 同本义 ([En.] give grant;offer)
【引】
1 《正字通》:与,赐也,通作“与”。
2 《史记·项羽本纪》: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
3 则与斗卮酒。
4 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取与者,义之表也。
5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6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例】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
2 交往;交好 ([En.] get along with;be friendly with)
【引】
1 《庄子·大宗师》:孰能相与无相与。 释文:“犹亲也。”
2 《礼记·曲礼》:生与来日。 按,犹交也。
【例】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3 奖赏 ([En.] reward)
【引】
1 《商君书》: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
【例】
又如:与奖;与津贴
4 帮助;援助 ([En.] help)
【引】
1 《战国策·齐策》: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注:“犹助也。”
2 汉· 桓宽《盐铁论》: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例】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5 随从;随着 ([En.] follow)
【引】
1 《国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例】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6 合乎 ([En.] conform with)。
【例】
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7 等候,等待 ([En.] wait)
【引】
1 《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例】
如:岁不我与
8 允许 ([En.] permit)
【引】
1 《论语》: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例】
又如:与告(准假)
9 交付,偿还 ([En.] pay)
【引】
1 《史记》: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例】
又如:与利息
10 亲近 ([En.] be friend with)
【引】
1 《管子》: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
与
與 yǔ
〈名〉
1 党与;朋党 ([En.] clique)
【引】
1 《说文》: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
2 《史记》: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
3 《汉书》:群臣连与成朋。
2 盟国,友邦 ([En.] allied country)
【引】
1 《荀子》: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
【例】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3 类;同类 ([En.] kind)
【引】
1 《国语》: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
与
與 yǔ
〈介〉
1 跟;和;及 ([En.] with;to)
【引】
1 《战国策·魏策》:与臣而将四矣。
2 《史记·项羽本纪》:孰与君少长。
3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与城为殉。
4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例】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2 为,替 ([En.] for)。
【例】
如:与我想想
3 离开 ([En.] from)。
【例】
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4 对于;于 ([En.] to)
【引】
1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
与
與 yǔ
和;同 (【英】:and)。
【例】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与
與 yǔ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引】
1 《论语·学而》:求之与?抑与之与?
2 《论语·先进》:然则师愈与?
3 《史记·蔡泽传》:岂非士之愿与?
4 《战国策·魏策》: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 另见 yú;yù
解释-来源《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集韻】【正韻】同與。【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
(與)〔古文〕【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又【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又【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又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又【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又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又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又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又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又和也。【戰國策】內不與,外敵不可拒。【註】猶亂,與猶和也。
又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又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又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又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又【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又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又姓。
又【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又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又【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又【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又【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
又【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又【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又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又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又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又【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解释-来源《康熙字典》注解
【与】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反切注音:『余呂』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说文解字》中的“文二”意为同部字数量统计。
【与】字本义为赐予,施予,给予。
【与】字造字法为会意。
【与】字字形结构为单一, 可拆字为“一(与) 一”。
【与】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十四, 勺部, 现代部首为一, 笔画为3画。
【与】字异体字:與 。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賜予也。一勺爲与。此与與同。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賜予也。一勺爲与。此与與同。余呂切 文二
注解
【与】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反切注音:『余呂』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说文解字》中的“文二”意为同部字数量统计。
【与】字本义为赐予,施予,给予。
【与】字造字法为会意。
【与】字字形结构为单一, 可拆字为“一(与) 一”。
【与】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十四, 勺部, 现代部首为一, 笔画为3画。
【与】字异体字:與 。
《说文解字》注解
(与)賜予也。賜,予也。予,推予歬人也。一勺爲与。下从勺。一者,推而予之。余吕切。五部。此與予同意。大徐作此与與同,小徐作此卽與同。惟小徐袪妄内作與予皆同,近是。今正。以一推勺,猶以亅推予也,故曰同意。與,攩與也。从舁。義取舉,不同与也。今俗以與代与,與行而与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