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的拼音、解释、组词
六的基本解释:
1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甲。~艺(①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②六经)。~欲(佛教名词,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泛指人的各种欲望)。~合(“东”、“南”、“西”、“北”、“上”、“下”,用以指天地和宇宙)。~亲(较早是指“父”、“母”、“妻”、“子”、“兄”、“弟”;泛指所有亲属)。~经(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乐》、《春秋》)。~畜(六种家畜,指“猪”、“牛”、“羊”、“马”、“鸡”、“狗”)。~朝(cháo )(“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后又泛称“南北朝”)。~腑(中医指“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言诗。~弦琴。
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5”。
六的笔顺/笔顺名
-
1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自然数的第六位。大写作「陆」,阿拉伯数字作「6」。
2. 数目是六的。如:「六人」、「六亲」、「六畜兴旺」。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介于五与七之间的自然数。大写作「陆」,阿拉伯数字作「6」。
2. 周朝时的六国,故址约在今安徽省六安县。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介于五与七之间的自然数。大写作「陆」,阿拉伯数字作「6」。
2. 国名。周代时位于今大陆地区安徽省六安县北,一说在今大陆地区安徽舒城县东南六十里处。
3. 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
详细解释
六[liù]
[数]
1 五加一的和 ([En.] six)
【引】
1 《管子·五行》:人道以六制。
2 《诗·小雅·采绿》:六日不詹。
3 《易·本命》:六主律。
4 《国语·周语》:夫六中色也。
5 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例】
又如:六礼(中国古代婚姻需备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味(指苦、酸、甘、辛、咸、淡等六种滋味);六料(原指稻、黍、稷、粱、麦、菽六谷,后为各种谷物的泛称);六儿(僮仆的泛称);六丁六甲(道教称供天帝役使的阴神为六丁,阳神为六甲);六街三市(泛称众多街市);六曹(指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
2 《易》卦之阴爻称为六 ([En.] six)
【引】
1 《说文》: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
【例】
又如:初六(由下而上的第一个阴爻);上六(最上一个即第六个阴爻);六爻(爻,是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每三爻会成一卦。两卦即是六爻);六出(雪花。因呈六角形)
3 六次 ([En.] six)
【引】
1 《晋书·杜预传》:六黜清能,六进否劣。
六[liù]
[名]
1 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En.] a note of the scale on gongchipu)
【引】
1 《宋史》:其黄钟清用“六”字。
2 古国名 ([En.] Liu state)。周封皋陶的后代在六。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引】
1 《左传·文五年》:楚人灭 六。
3 姓
4 另见 lù
解释-来源《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集韻】【韻會】力竹切【正韻】盧谷切,音陸。【說文】易之數,隂變于六,正于八。【玉篇】數也。【增韻】三兩爲六,老隂數也。
又國名。【左傳·文五年】楚人滅六。【史記·黥布傳】布者,六人也。【註】索隱曰:地理志,廬江有六縣。蘇林曰:今爲六安也。
又叶錄直切,音近力。【前漢·西域敘傳】總統城郭,三十有六。修奉朝貢,各以其職。
解释-来源《康熙字典》注解
【六】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反切注音:『力竹』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说文解字》中的“文一”意为同部字数量统计。
【六】字造字法为会意。
【六】字字形结构为上下, 可拆字为“亠(六) 八”。
【六】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十四, 六部, 现代部首为八, 笔画为4画。
【六】字异体字:陸 。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从入从八。凡六之屬皆从六。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从入从八。凡六之屬皆从六。力竹切文一
注解
【六】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反切注音:『力竹』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说文解字》中的“文一”意为同部字数量统计。
【六】字造字法为会意。
【六】字字形结构为上下, 可拆字为“亠(六) 八”。
【六】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十四, 六部, 现代部首为八, 笔画为4画。
【六】字异体字:陸 。
《说文解字》注解
(六)易之數,侌變於六,正於八。此謂六爲陰之變,八爲陰之正也。與下文言七九一例。八篆巳見二篇,故類言之。六爲陰之變。九爲陽之變。聖人以九六繫爻,而不以七八。金氏榜曰:乾鑿度謂七八爲彖,九六爲變。故彖占七八,爻占九六。一爻變者以變爻占,是爻占九六也。六爻皆不變及變兩爻以上者,占之彖辭,是彖占七八也。公子重耳筮得貞屯悔豫皆八,董因筮得泰之八,穆姜筮得艮之八。凡陰不變者爲八也。从入八。會意。力竹切。三部。凡六之屬皆从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