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的拼音、解释、组词
乙的基本解释:
1 天干的第二位,用于作顺序第二的代称。
2 指代一方:甲方~方。~型脑炎。
3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7”。
4 姓。
乙的笔顺/笔顺名
⺄
横折弯钩/横斜钩
-
1 ⺄
横折弯钩/横斜钩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天干的第二位。
2. 次序或等级属于第二的。如:「乙等」、「乙班」、「乙级」。
3. 同「一」。如:「教育部置部长乙位。」
4. 乙改:将有误倒的文字,以「乙」符号修正之。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天干的第二位。【例】民国八十四年岁次乙亥。
2. 人、物的代称。【例】某乙、乙地
3. 次序或等级属于第二的。【例】乙班、乙等、乙级
4. 一。【例】包裹乙件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天干的第二位。
2. 姓。如明代有乙瑄。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4. 人或地的代称。如:「某乙」、「乙地」。《史记.卷一○三.万石君传》:「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
5. 次序或等级属于第二的。如:「乙等」、「乙级」、「乙班」。
详细解释
乙[yǐ]
〈形〉
【本义】: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
【造字法】:象形。甲骨文字形。
1 同本义 ([En.] winding)
【引】
1 《说文》:乙,草木冤曲而出也。象形。
2 《白虎通》: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
3 陆机《文赋》:思乙乙其若抽。 注:“抽也。”
4 《史记·律书》:其於十母为甲乙。甲者,为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
【例】
又如:乙乙(难出之貌)
2 第二,次一等 ([En.] second)。
【例】
如:乙部(古代群书四部分类法的第二部)
乙[yǐ]
〈名〉
1 天干的第二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En.] the second of the ten Celestial Stems)
【引】
1 《礼记·月令》:其日甲乙。
2 甲乙。——《淮南子·天文》注
3 《易·泰》:帝乙归妹。
4 《左传·哀公九年》: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
2 某人 ([En.] one)
【引】
1 清· 周容《芋老人传》:甲乙同学。
2 甲先得举。
【例】
又如:某甲某乙
3 鱼腮骨 ([En.] gill bone)
【引】
1 《礼记·内则》:狼去肠…鱼去乙。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 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不可出。”
4 虎两肋和尾端有骨,形如乙字,叫虎威 ([En.] tail bone of tiger)
【引】
1 宋· 苏轼《寄微轩》: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
乙[yǐ]
〈动〉
碾压;压抑 (【英】:roll)
【引】
1 《后汉书》:西太守,乙卯金。 李贤注:“乙,轧也。 述 言西方太守能轧绝卯金也。”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气尚彊,其出乙乙也。與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頸。凡乙之屬皆从乙。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气尚彊,其出乙乙也。與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頸。凡乙之屬皆从乙。於筆切
注解
【乙】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反切注音:『於筆』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乙】字本义为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
【乙】字造字法为象形:像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
【乙】字字形结构为单一, 可拆字为“乙”。
【乙】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十四, 乙部, 现代部首为乙, 笔画为1画。
【乙】字异体字:鳦 乚。
《说文解字》注解
(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侌气尙彊。其出乙乙也。冤之言,曲之言詘也。乙乙,難出之皃。史記曰: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漢書曰:奮軋於乙。文賦曰:思軋軋其若抽。軋軋皆乙乙之叚借。軋从乙聲,故同音相叚。月令鄭注云:乙之言軋也。時萬物皆抽軋而出。物之出土艱屯。如車之輾地澁滯。與丨同意。謂與自下通上之丨同意也。乙自下出上礙於陰,其書之也宜倒行。於筆切。十二部。按李善:乙音軋。乙承甲,象人頸。以下皆冡大一經曰言之。凡乙之屬皆从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