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的拼音、解释、组词
毋的基本解释:
1 不要,不可以:~妄言。宁缺~滥。
2 不:~庸。~宁(nìng )。
3 姓。
毋的笔顺/笔顺名
∟,㇆,ノ,一
竖折/竖弯,横折钩,撇,横
-
1 ∟
竖折/竖弯
-
2 ㇆
横折钩
-
3 ノ
撇
-
4 一
横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不要。表示禁止或劝诫的意思。如:「毋忘在莒」、「宁缺毋滥」、「毋庸置疑」。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不要。表示禁止或劝诫的意思。【例】毋忘在莒
2. 没有。通「无」。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韩非子.说林下》:「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
2. 不要、莫。表示禁止或劝诫的意思。如:「毋忘在莒」。《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3. 没有。通「无」。《墨子.非命上》:「言而毋仪,譬如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身自持筑臿,胫毋毛。」
4. 姓。如晋代有毋雅。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详细解释
毋[wú]
〈副〉
【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造字法】:形声。“母”省声。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
1 同本义 ([En.] don't)
【引】
1 《说文》:毋,止之也。
2 《广韵》:毋,止之辞。
3 《论衡·谴告》:毋者,禁之也。
4 《礼记·曲礼上》:毋不敬。
5 《论语·先进》:毋吾以也。
6 《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
7 毋内诸侯。
8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毋妄发。
9 毋多谈。
【例】
又如:毋或(不可);毋多(不作他计);毋己(不得,不能);毋违(不得违误);毋令逃逸;毋自欺
2 不 ([En.] no)。表示否定。
【例】
如:毋事(不事,不从事);毋须(无须,不必);毋庸讳言
3 无 ([En.] nothing)
【引】
1 《史记·秦始皇纪》:身自持筑臿,胫毋毛。
【例】
又如:毋害(无比)
4 姓
毋[wú]
〈动〉
同“无”。没有。与“有”相对 (【英】:not have)。如:毋几(没有希望);毋何(没有别的事);毋我(无私见);毋度(没有节制)
毋[wú]
〈代〉
相当于“没有谁”或“没有人” (【英】:nobody)
【引】
1 《史记》:毋敢夜行。
毋[wú]
〈助〉
用于句首
【引】
1 《左传》: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凡毋之屬皆从毋。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凡毋之屬皆从毋。武扶切
注解
【毋】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反切注音:『武扶』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毋】字本义为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毋】字造字法为形声:从女、母省声。
【毋】字字形结构为单一, 可拆字为“乙(毋) 丿”。
【毋】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十二, 毋部, 现代部首为毋, 笔画为4画。
【毋】字异体字:母。
《说文解字》注解
(毋)止之䛐也。䛐依禮記釋文補。䛐者、意內而言外也。其意禁止、其言曰毋也。古通用無。詩書皆用無。士昏禮。夙夜毋違命。注曰。古文毋爲無。是古文禮作無、今文禮作毋也。漢人多用毋。故小戴禮記、今文尙書皆用毋。史記則竟用毋爲有無字。○又按詩毋敎猱木。字作毋。鄭箋。毋、禁辭。从女一。會意。武扶切。五部。女有姦之者。一禁止之。令勿姦也。各本但有从女有奸之者六字。今補十字。禁止之令勿姦。此說从一之意。毋與乍同意。乍下云。止也、从亡一、一有所礙之也。然則毋下亦當从女一、一有所礙之。其義可互證。曲禮釋文、大禹謨正義皆引說文云其字从女。內有一畫。象有姦之形。禁止之勿令姦。古人云毋、猶今人言莫也。此以己意增改而失許意。葢許以禁止令勿姦、說从一。陸孔以有姦之者、說从一。不知女有姦之者五字爲从一以禁止張本。唐人之增改。今本之奪落。皆繆。而唐本可摘以正今本。凡毋之屬皆从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