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的拼音、解释、组词
雹的基本解释:
1 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的冰粒或冰块,常在夏季随暴雨下降:冰~。~子。~灾。
雹的笔顺/笔顺名
一,丶,乛,丨,丶,丶,丶,丶,ノ,㇆,𠃍,一,乚
横,点,横撇/横钩,竖,点,点,点,点,撇,横折钩,横折,横,竖弯钩
-
1 一
横
-
2 丶
点
-
3 乛
横撇/横钩
-
4 丨
竖
-
5 丶
点
-
6 丶
点
-
7 丶
点
-
8 丶
点
-
9 ノ
撇
-
10 ㇆
横折钩
-
11 𠃍
横折
-
12 一
横
-
13 乚
竖弯钩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冰雹:自对流云层中落下的球状或不规则冰块,小若黄豆,大如棒球。多发生于晚春或初夏,常伴随雷雨而下。强烈的雹暴,往往对人、农作物、建筑物等造成伤害。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空中水气遇冷凝结成的固体,常随著暴雨降落到地面。 △冰雹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空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冰粒或冰块。此种粒块直径达五公厘或以上,常伴夏季暴雨降下。也称为「冰雹」、「雹子」。
2. 投掷、拍打。通「扑」。《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五.孟姜女变文》:「姜女自雹哭黄天,只恨贤夫亡太早。」
3. (一)之又音。
详细解释
雹[báo]
〈名〉
【本义】:冰雹
【造字法】:形声。从雨,包声。
【引】
1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专气为雹。 注:“阳气在雨,温暖如汤,阴气薄之不相入,转而为雹,盖犹沸汤在闭器而沈于泉,则为冰也。”
2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水胜火,则为冰雹。
3 唐· 李朝威《柳毅传》:霰雪雨雹,一时皆下。
【例】
又如:雹霰(冰雹夹杂雪珠而下)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雨冰也。从雨包聲。𩅟:古文雹。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雨冰也。从雨包聲。,古文雹。蒲角切〖注〗、,古文。
注解
『从雨,包聲』,指该字为形声字 ,【雨】为形旁,【包】为声旁。
【雹】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包聲』,即形声字中【包】是声旁,一般为上古造字时读音。反切注音:『蒲角』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古文”,指战国时期秦以外的六国文字。
【雹】字本义为冰雹。
【雹】字造字法为形声:从雨、包声。
【雹】字字形结构为上下, 可拆字为“雨 包”。
【雹】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十一, 雨部, 现代部首为雨, 笔画为13画。
【雹】字异体字:䨌 䨔 。
《说文解字》注解
(雹)雨仌也。仌舊作冰。今正。雨仌、謂自上而下之仌也。曾子曰。陰之專氣爲雹。劉向曰。盛陽雨水。溫暖而湯。陰氣脅之不相入。則轉而爲雹。故沸湯之在閉器而湛於甘泉則爲冰。此其驗也。左氏傳曰。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爲災。从雨。包聲。蒲角切。古音在三部。
()古文雹如此。象其磊磊之形。